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音乐史鉴赏

西方音乐史鉴赏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4:07:46

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音乐分析

[作者简介]李斯特(Liszt,Franz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幼年即显露出音乐天赋,父亲教他钢琴,并为他筹办音乐会,九岁时带他到维也纳,请车尔尼教钢琴,跟意大利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作曲。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中的佳话。以后父亲曾带他游历英、法各地进行演奏,父亲去世后定居巴黎,很快达到钢琴演奏家的艺术高峰。

在巴黎期间与帕格尼尼、柏辽兹、肖邦及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家交往,深得其影响,并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旅行演奏遍及欧洲各国,赢得很高声誉。

1848 年起任德国维马歌剧院指挥,并从事音乐评论和理论工作,宣传提倡标题音乐,从事大量的教学工作。1861 年迁居罗马,笃信天主教并接受神父称号,但仍从事作曲及教学工作。1868 年起常住维马,定期回匈牙利,创建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晚年仍保持着创作和演奏的无穷活力,1886 年7 月31 日逝世。

李斯特对钢琴的演奏和创作有着特殊的贡献,演奏、创作和改编了大量技巧艰深、效果辉煌又有深刻内容的钢琴曲;开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体裁——交响诗。其作品与匈牙利民族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

时也大量吸收其他民族音乐因素,代表作有交响诗十三部,以《前奏曲》、《塔索》、《匈牙利》最著名,另外尚有交响曲《浮士德》、《但丁神曲》,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钢琴协奏曲两部等。 [作品简介]狂想曲是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种具有艰深技巧的器乐曲体裁。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是这种体裁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他自1846 年开始创作,1885 年全部完成。这些乐曲突出地表现了李斯特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它们是根据匈牙利和吉卜赛的民歌和舞曲为主题,经过加工而写成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乐曲中多用变奏发展和相互对立主题的出现等音乐手法,并善于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所特有的音响,和制造类似管弦乐队丰满和多变的音响效果,从而丰富了钢琴的音响,发展了钢琴的表现能力。其中第二首作于1847 年,发表于1851 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它原系

钢琴独奏曲,因其效果辉煌、热烈,具有交响性,经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演奏效果也颇受欢迎。

[欣赏提示]全曲为42 拍子,共分两大段:第一大段由三种素材构成; 即朗诵式的带有即兴风格的引子、匈牙利民间歌调式的舞曲和较轻快的舞曲,它们均建立在#c 小调上。

引子的节奏自由,为变幻无常的缓板,象是民间说唱者的歌调; ■ 音乐伴奏中带倚音的声响系模仿民间弹拨乐器的效果。 第二素材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匈牙利的吉普赛音调的舞曲特点。 ■第三素材是轻快的舞曲:

这个亦是乐曲第二大段的基调,曲调的上下方都以#G 音为持续音,持续音上富于变化的倚音仍表现着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

第一大段的音乐中,虽然华丽的乐句时而夹奏其间,但整个的情绪更多的是沉思、冥想,不过它的节奏和音调中既有倔强的个性又有抒情富于诗意的幻境,这一切正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绪和神态。 第二大段标题为“夫莱什卡”,即匈牙利民间舞蹈中《恰尔达什舞曲》的急速部分。它是运用第一大段中的第三个素材加以各种变奏发展而成(转为#f 小调)。

■ 主题开始的伴奏中没有低音,它晶莹碧透,清秀无比,与第一大段低沉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变奏旋律移至低声部,右手高音区将持续音快速连续反复,模仿民间扬琴的音响,如碎玉落盘,仍保持着透明清秀的意境。 第二变奏转为热烈雄壮的气氛,突出了匈牙利民间舞曲中反强弱(第二拍变为重音)的强烈节奏效果(转为#F 大调)。

■ 音乐发展中变得更加热烈辉煌,保持着浓郁的匈牙利舞曲的热烈情绪,持续地进行着下列各个变奏的手法。

■ 当乐曲发展到最热烈快速时,又渐渐安静下来,象是舞者已散去,留下了远方的回响。乐曲的结尾又以急速的八度变化再现舞曲的音调,以更加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

[音乐赏析]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搜索更多关于: 西方音乐史鉴赏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音乐分析 [作者简介]李斯特(Liszt,Franz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幼年即显露出音乐天赋,父亲教他钢琴,并为他筹办音乐会,九岁时带他到维也纳,请车尔尼教钢琴,跟意大利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作曲。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中的佳话。以后父亲曾带他游历英、法各地进行演奏,父亲去世后定居巴黎,很快达到钢琴演奏家的艺术高峰。 在巴黎期间与帕格尼尼、柏辽兹、肖邦及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家交往,深得其影响,并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旅行演奏遍及欧洲各国,赢得很高声誉。 1848 年起任德国维马歌剧院指挥,并从事音乐评论和理论工作,宣传提倡标题音乐,从事大量的教学工作。1861 年迁居罗马,笃信天主教并接受神父称号,但仍从事作曲及教学工作。1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