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实施体育教学模式
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实施体育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论文网http://www.cndiss.com/ts/301.html 作者:杨 晨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140 更新时间:2010-9-4
[摘 要] 本文根据成功体育的内涵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实施;成功体育;特殊教育 一、前言
在我国残疾儿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走进学校同样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望。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为视障、听障、智障、肢残儿童走进校园提供了条件。2005年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93所,在校残疾儿童达36.44万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4. 23万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11. 52万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学校就读的学生20. 6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学生还有23万多人。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群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更应得到尊重与保护。特殊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发展特殊教育,也是提高未来残疾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体育教育又是我国整个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功体育的内涵
“成功体育”源于“成功教育”,是近年来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周立华在《成功体育教学案例》中指出,成功体育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充满兴趣与快乐、努力与拼搏、挫折与成功的交替中,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从狭义上讲,就是体育教育中合理运用一个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合适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教育思想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特别是使那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应有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而且要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渗透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自立精神、创造能力、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即使是微小的、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体育教育成为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教育”,使残疾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四、残疾学生体育的心理特点
残疾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体,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其身体的残疾,运动难度也相对增加,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没有坚强的人格特征作支持,是很难战胜和超越自我的,因而残疾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体验就会更深刻、更强烈,意志特征也就会更加突出、鲜明。残疾学生的运动成绩之所以更令人羡慕和钦佩,其根本点就在于它更好地挑战了自我。另外,由于残疾学生先天遗传素质的缺陷,或后天的伤残,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差,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更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因而,他们参加或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所以,对残疾学生选用适合的教学模式能使残疾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和残疾学生的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成功体育教育,不仅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五、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师资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素质,但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职业培训。经过特殊教育培养的体育教师,有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和实际技能,更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育需求。在特殊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必须大学毕业并且取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殊教育教师。鉴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的实际情况,必须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体育活动。使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正面影响。 (二)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一般学校的正常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的差异,残疾学生因为自身生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体质较差,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常常伴随一种自卑心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畏手畏脚,怕被人瞧不起,不敢大胆地展示自我。其实残疾孩子自身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了解这种差异和潜力,对他们要格外的关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给予肯定和赞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要关注、期待他们,并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他们的信任;课后主动与他们交流,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这样,这群残疾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及对自己的信心都会朝着良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学生成功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认可的人一般都具有比较远大的抱负,相信自己能够最终成功,因而其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就十足。如乒乓女皇邓亚萍在一连串的国际、国内大赛中稳夺冠军,除了其精湛的球艺外,极强的自信心也是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而成功又反过来能增强这种自我认可力,激发较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成功意识的培养,可以起到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通过长期这种成功意识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自信,消除了其生活上、学习上和
社会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形成一种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给他们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些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这样就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比较快的提高体育运动能力。 (四)制定合适的教育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个体不同应该得到不同的评价,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一再失败的学生无法发现自己,激励自己,失去了他们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适合于每个学生特点的评价,才能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练习动作质量有所提高,体育教师就应用赞赏的语言对学生所做的动作表示充分的肯定,及时把成功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是怎样成功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己能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针对特殊教育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实行适合学生起点、鼓励学生进步的评价。同时遵循以下原则:A评价的出发点是找优点,B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C评价的标准是以个体为主。 (五)改革教学方法
“低、小、多、快”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它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成功提供了具体保障。
A.“低”即“低起点”。摸清学生的相关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水平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口头提问、诊断性体育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确定适当的体育教学起点。
B.“小”即“小步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体育教学的步子要小,把体育教学内容按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从而不断曾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C.“多”即“多活动”。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普遍学习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少讲解,叫学生多练习。学生参与大量的体育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运动能力的发展也通过逐步积累得以提高。 D.“快”即“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体育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体育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为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矫正。 (六)小结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一般比较封闭,对他们实施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向他们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而且通过体育锻炼还能使他们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了自尊、自信、自强,敢于拼搏等心理品质,对矫正他们的体能状态,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与参与社会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成功体育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究的初级阶段,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研究,使之更完善。希望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能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欢乐和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学敏.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J].体育学刊, 2005. [2]周立华.成功体育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3]林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4]华国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5]张加贝.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