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课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第2课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胶州市实验中学 陈朝东
课时:1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重点提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美术鉴赏活动的方法。
2、主要知识点:
①指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②通过作品论述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不同角度;
③提出在美术鉴赏活动中运用比较是一个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启发、举例、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作品欣赏及回答有关问题导入课堂。 二、新授:
1、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通过让不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使学生了解由于鉴赏者的修养、阅历、审美意识不同,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中的形象、形式以及形式意味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个过程称为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关键词:个体经验性、主观性、主动性、创造性 2、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不同角度 ①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比较《洪荒风雪》和《文姬归汉图》 《洪荒风雪》:画家以对20世纪50年代边疆工程建设者不畏艰苦、风雨无阻的工作形象刻画,表现了新中国的建设者乐观、奉献的时 代精神。
《文姬归汉图》:通过展现一组人物顶风逆行的形象,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主人公所遭遇的生活磨难。
通过对相似题材作品的分析比较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美术家身上引起的审美体验和创作升华,因而美术作品总是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有密切联系。
②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比较17世纪巴洛克画家伦勃朗和19世纪后印象画家梵高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画家在时代生活中的个性经历和性格、心理特点,是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另一个角度。
③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这一角度把对美术家生活经历和性格的了解置于次要位置或不去注意,而突出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美感特点。
这一角度也把对作品历史社会背景的了解,换为对美术形式创造历史价值的把握。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比较版画作品《到前线去》和《初踏黄金路》 《到前线去》:
黑白对比强烈 造型粗犷有力 V形构图表现动感 充满呐喊和战斗的激情 《初踏黄金路》:
暖亮色调欢快热烈 S形构图优美平和 充满翻身解放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情绪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
孤立的看一件作品,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如果把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就会相对明确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
比较主要有两个角度:
横比:同样内容的作品,通过比较可以鉴赏不同美术家的不同创作特点;不同国家、民族的美术家在表现同一题材时所使用的不同美术技巧手法。
纵比:不同时代的作品,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出不同时代中人们对审美趣味的不同追求。
带领学生用纵比的方法分析比较《洪荒风雪》和《文姬归汉图》 用横比的方法分析比较版画作品《到前线去》和《初踏黄金路》
用纵比和横比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17世纪巴洛克画家伦勃朗和19世纪后印象画家梵高的作品
三、课堂总结:
1、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2、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 ①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
②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③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横比 纵比 四、课堂练习
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下列美术作品:
要求:1、从不同角度指出两件作品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再创造”的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形式美感、主题涵义等。
(作品略)
第2课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一、 学习指要
1、认知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及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2、了解体验“比较法”在美术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
二、知识结构
作者的创作思想与历史密切相关 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时代不同,审美理想不同
时代不同,创造风格不同
个性经历 美术美基础:三个角度 2、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性格
鉴术 心理特点 赏鉴是赏 内容与形式美的结合
审的 3、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时代与美术创造手法的发展 美基的础
再与 横向比较:不同的创作特点与不同的技巧手法 创方造法鉴赏方法:比较法 纵向比较:不同国家与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
三、经典探究 1、 作品与作者 《格尔尼卡》 毕加索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陈 坚 2、 作品与作者 《到前线去》 胡一川 表现时代 创造手法与表现的角度 表现的年代 创造特点与美感特征 《初踏黄金路》 李唤民
四、自我检测
改错题:将错处打×,将正确答案按顺序填入括号。
1、 李可染是古代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万山红遍》创作于1964年,在色 油 交融中表现
了祖 国 山 河的绚丽多彩( 现 )、( 墨 )。
2、 红木家具一般是指中国 现 代生产的各种高级家具,被誉为“明式”家具。《月光花
园扶手椅》是 中 国 现代家具(明 )、( 日本 )。
3、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埃舍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具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是:能看出“同
中之 同 ”和“异中之 异 ”( 黑 格 尔 )、( 异 )、( 同 )。
4、 荷兰画家伦勃朗一生经历坎坷,他《34岁的自画像》体现了画家的始终坚持绘画创作追
求的深沉(自 信 )。
5、 情境是中国山水画家始终追求的审美创造( 意 )。
五、拓展积累
填空:
1、“创造”是指“创立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美术发展中,印象主义画派在外景写生中对光、色、大气的表现中,追求色彩的微妙“变 化”。即兴而就的笔触是表现技法中的一种“创 造”。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基础上的 。“新印象主义”,用纯色点排列笔触,追求更加明亮闪烁的视觉效果,这在表现技法上又是 一 种“创 造” 。而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绘画中那富有颤动节奏的线条和激情与理智交织的笔触,又是一种技法与情感结合的“创 造”。
A、 变化 B、创造 C、创新 D、创意 2、中国油画家陈 坚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是一件长 6 米,高2、2米的大型油画。第一次真实的再现了南京 日 军 投 降 仪式的历史瞬间。中国画《文姬归汉图》表现的也是一个_ 历 史 事 件__中主人公所遭遇的生活磨难。油画《田横五百士》、《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同样也是表现的中国历史上不同的_ 历 史 事 件___。而且都是用 写 实 的手法来展现的。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却用简单的 黑、白、灰 三种颜色和 象 征 主义手法,谴责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法西斯暴行。
3、 _比 较__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_ 直 观__有效的方法。请你将课本15页雷斯达尔的作品《麦田》与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作比较,两件作品表现的相同之处都是__风 景___。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__笔 触___。作品《 麦 田 》表现手法的感觉和摄影比较相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