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心理学--方文论文(北大社会学考研)

社会学心理学--方文论文(北大社会学考研)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16:03:14

其问题意识、方法论偏好和资料收集的程序等诸多环节。

它们的问题意识更多的是源于对西方主流学界尤其是北美社会心理学界认真的追踪、模仿和复制, 并常常伴随中西文化比较的冲动。在积极意义上,稳态社会路径的这种问题意识,不断地帮助国内学子研读和领悟主流学界的进展;在消极意义上,它使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精神品格蜕变为北美研究时尚的落伍追随者。北美社会已经是高度稳态的程序社会,北美学者问题意识的生长点主要是稳态社会的枝节问题;而偏好稳态社会路径的中国学者置身于其中的是转型社会。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后果和应对策略, 在稳态社会与转型社会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

稳态社会路径的方法论偏好可归结为真空中的个体主义。在研究过程中,活生生的行动者被人为地剔除了丰富多彩的特征, 而被简化为高度同质的原子式个体。本该面向社会关怀的社会心理学蜕变为“非社会的”社会心理学或个体心理学。

而资料收集程序, 依照泰弗尔的批评, 乃是真空中的实验或问卷。宏大的社会现实被歪曲或简化为实验室或田野中互不相关的个体之间的虚假互动。

在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之外, 已经有一些直面社会转型的精彩研究。

(5)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心理意涵?

答:①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并正在型塑中国人的历史命运。不存在没有担当者的社会转型, 也没有对社会转型完全免疫的中国人。中国社会转型通过型塑不同的社会力量, 必然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烙上独特印迹。

而这印迹绝不是随机的和偶然的, 也不是个别性的。它必然体现在有共同历史命运或共同认知/ 体验/ 意向的个体身上, 使多元群体成员资格的生成渠道和空间、组合方式和权重发生变化。以多元群体资格为核心, 就可能准确刻画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准确刻画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 似乎还有其他竞争性的构念,如不断生成的新社会角色或新的社会认同。但群体资格相对于社会角色或社会认同而言更有解释优势。

②群体资格在中国主流社会学研究中的兴起

在中国主流社会学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中, 群体资格变量已经凸显。这有两层含义: 首先,一些典范研究, 如费孝通先生有关“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文化自觉”的思想, 已经深刻地关涉民族成员资格和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资格问题。换言之, 可以用民族资格和民族认同与文化资格和文化认同来重新诠释费先生的思想。另外, 一些重要研究已经召唤群体资格变量的来临。如陆学艺的社会分层研究, 李培林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① 孙立平的底层群体和优势群体研究以及沈原的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研究, 已经昭示与特定群体资格有关的阶层意识、阶级意识和地位认知等社会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概言之, 群体资格变量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已经凸显。应该有意识而系统地将它灌注到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的研究中, 使之成为新的解释资源和理论构造的灵感。

(6)社会转型对于基本社会心理过程的型塑?

答:个体多元群体资格的获得与认同建构或解构/ 重构的过程, 内含基本而普遍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家已经揭示了这些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的运作逻辑: 社会范畴化过程、社会比较过程、认同化/ 认同建构过程和认同解构/ 认同重构。但中国社会转型已经渗透在所有这些基本社会心理过程中, 使中国人多元群体资格的生成渠道和空间、组合方式和权重发生深刻变化。

1. 社会转型中的范畴化过程

社会范畴化或社会分类是群体资格获得的基石。因为社会分类的尺度和标准是多元的, 所以行动者的群体资格从出生时起就是多元的, 并且在生命历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

5

特点:范畴化过程具有交互性。

其一,行动者一出生, 就生长在既定的社会范畴化语境中,被分类和标定。

其二,行动者以自我为中心,对自身和在场的他人进行分类, 把自身和他人纳入确定的群体之中, 同时行动者自身也被在场的他人所分类。

其三,行动者的分类和他人的分类具有最低限度的重叠共识。也正因为如此, 对群体资格的评价是社会共识性的, 并且社会范畴化体制是共享实在和社会表征体系的一部分。

结果: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社会范畴化的结果就是依照特定的品质或维度型塑我们—他们之间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导致种种的内群偏好和外群敌意。

污名化过程:在行动者多元的群体资格中,有的资格会被贬损,从而被标上“污名”印记。污名化过程或污名标定预设两类行动主体:施污者与受污者。污名化过程对施污者而言,具有一系列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受污者而言,污名化过程不仅使他们丧失了作为共同体有机成员的正当的权益、福利和生活机会,也会对他们的社会心理生活产生致命的伤害,其核心是认同威胁和自我耗竭。

尽管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分类体制的变化还没有被系统研究,但一些基本事实已经呈现出来。中国社会转型对范畴化过程的所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第一,每个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遭遇的社会分类体制在转型前后经历深刻变化。改革前的社会分类标准从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转变为改革后的多元尺度。

第二,社会分类体制中的某些部分正在发生改变, 如以出生地为尺度的户籍分类方式。 第三,新的分类尺度和线索在不断生成, 群体资格的获得渠道和空间在不断拓展。

2. 社会转型中的比较过程

特定群体资格的显著意义只有在和他群体的比较中才会呈现出来。我属群体的评价基于对特定的他群体的参照。这种参照依据价值—负荷的品质和特征通过社会比较而获得。内外群之间积极的差异比较产生高声望, 而消极的差异比较则会导致低声望。通过内群—外群比较, 积极评价我属群体的压力导致社会群体力图把自身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并正在改变中国人群体资格的比较尺度和参照标准。

第一, 社会分类体制中的地位评价标准在发生剧烈变化。 第二, 比较尺度和参照标准迈向多元化。

第三, 特定群体因为社会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在不断增强, 而不满也在累积。

3. 社会转型中的认同建构过程

通过社会范畴化,行动者秉承多元群体资格建构特定的内群偏好和外群歧视,并型塑内群和外群之间的符号边界。通过与外群的社会比较,内群强化其群体特异性。所有这些过程及其结果,不过是行动者认同建构的资源。而社会认同化过程,即认同建构过程,也就是行动者将其成员资格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的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过分主观化的社会认同化过程,必然体现在可预测的规则化的社会行动中,并以之作为可察觉的行为线索。或者说,对特定群体资格的认同建构一旦获得, 它就是动态的而不是凝固的, 它必然通过规则化的社会行为不断地彰显出来。规则化的社会行为有两个基本功能。

其一,它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可感知的群体标志。而这些群体标志是识别和评价群体资格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是群际符号边界的线索。这些标志主要有话语行为模式和消费模式等。

其二,规则化的社会行为是群体记忆和社会表征体系的载体。其结果是群体资格的显著性被不断地激活, 社会认同和群体符号边界在行动中被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而社会转型所解放的自由流动空间扩大和丰富了中国人的认同建构资源。

4. 社会转型中的认同解构/ 重构

6

行动者的特定群体资格和特定的社会认同并不必然对应。换言之, 行动者并不总是认同自己的某些特性,这时认同解构就发生了。

认同解构意味着行动者对其身上的某种群体资格不再有认同感,他/ 她寻求放弃或脱离这种群体资格,并致力于追寻新的群体资格即认同重构。认同解构和认同重构因此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向。

认同解构/ 重构必然伴随对应的行动策略。

其一是个体流动: 个体会试图脱离以前的所属群体。

其二是社会创造性: 通过重新界定或改变比较标准, 群体成员为内群体寻求积极的特异性。 其三是社会竞争: 群体成员通过与外群体的直接竞争寻求积极的特异性, 以试图逆转内群和外群的相对位置。

(7)以群体资格为核心的转型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一)禀赋多元群体资格的个体:迈向“多元一体”的完整生命

个体在生命历程中,面对种种社会力量的雕刻,禀赋多元的群体成员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而动态的社会认同,以缔造多姿多彩的完整生命。援引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的精妙构念,每个个体作为能动行动者,通过终身不懈的认同努力,都在锻造自身独特的“多元一体”的完整生命。“多元”是指每个行动者身上的多元群体资格,而这些多元的群体资格,又以行动者的肉身(及其延伸)作为具体表征,成就其独特的完整生命。

(二)群体资格:方法论意涵

群体资格路径,也具有某种方法论意涵。相对于认同研究,群体资格能统合不同的认同研究传统,因为这些不同的认同类别,都可以转换为行动者对其自身的特定群体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相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群体资格能为中国社会流动和变迁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因为群体资格的放弃和新的群体资格的获得,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 在此之外,群体资格对一些基本的方法论难题,可能也有启发。

首先是人格研究。人格研究关注不同个体之间的独特性差异,以及个体跨情景的行为一致性和规则性,它以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集的构造作为研究目标。无论是类型论还是特质论,人格理论家力图发现个体独特的人格类型和人格特征。但人格理论家所倚重的心理特征,都是社会分类的线索和标尺,也都是个体特定的群体资格的获得和识别线索。由此,群体资格能提供个体独特性的新思路或新路径。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转化为不同个体多元群体资格的组合方式及权重等级的差别。因此,不同个体的多元群体资格,就成为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和研究线索。研究的策略,也就是如何简洁地度量个体的群体资格问题。并且多元群体资格,还可被用来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

其次是方法论个体主义和还原主义难题。通过群体资格的路径,单个个体能够揭示他作为行动者在和社会力量的互动中建构自身多元品质或特征的过程。果真如此,所质疑的单个体的个案研究的合法性,应该有新辩护的可能;以个体为研究单位,并不必然蜕变为方法论个体主义和还原主义。而所谓的宏观—微观的二元对立,也可以换种理解视角。就任一个体而言,他确实是微观的,但在这微观的行动者身上,我们能够发现和揭示宏观力量的印记,这就是行动者所获得的多元群体资格。 再次是社会解释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难题。

A 新经济社会学大家格兰诺维特所质疑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基于群体资格,也没有意义。因为个体从诞生时起,就浸泡在多重社会力量的雕刻中。对他的心理和行为解释的所有可能资源,都已烙上厚重的社会印记。

B 格兰诺维特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也是不完备的。因为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别之一,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有质的差别,而且不能还原为人际关系。他所发现的弱关系的力量,可理解为群际关系中信息

7

异质性的力量。

透过一个单独的个体,全球和区域的所有力量基于群体资格,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它们也同时成为所有个体认同建构的资源。

(8)试述社会比较理论?(笔记)

(9)归因理论?

答: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2.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归因理论的常见现象 1.基本归因错误

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自我服务偏见

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晕轮效应,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理、外貌),从而形成总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12)社会支配理论?

(13)中国社会认同的嵌入性问题?

答:(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认同政治

1949年建国后,中央政府对境内民族进行民族识别,也就是重新的社会范畴化。在此基础上,地理范围内的中国人被归属于56个民族,而56个民族又构成统一的主权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费先生逻辑连贯地论证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认同意识,是56个民族多元认同意识的提升与和谐融合,而呈现为多元一体格局。费先生的“多元一体”,典范性地诠释了中国人不同层次的文化/族群认同问题。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其问题意识、方法论偏好和资料收集的程序等诸多环节。 它们的问题意识更多的是源于对西方主流学界尤其是北美社会心理学界认真的追踪、模仿和复制, 并常常伴随中西文化比较的冲动。在积极意义上,稳态社会路径的这种问题意识,不断地帮助国内学子研读和领悟主流学界的进展;在消极意义上,它使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精神品格蜕变为北美研究时尚的落伍追随者。北美社会已经是高度稳态的程序社会,北美学者问题意识的生长点主要是稳态社会的枝节问题;而偏好稳态社会路径的中国学者置身于其中的是转型社会。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后果和应对策略, 在稳态社会与转型社会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 稳态社会路径的方法论偏好可归结为真空中的个体主义。在研究过程中,活生生的行动者被人为地剔除了丰富多彩的特征, 而被简化为高度同质的原子式个体。本该面向社会关怀的社会心理学蜕变为“非社会的”社会心理学或个体心理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