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针对被评价的具体作业条件,由相关人员组成小组,依据过去的经验、有关知识经充分讨论,确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和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的分值。用打分法评估安全风险的危险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级。
在选择辨识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作业性质;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所分析的系统和风险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是否是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等。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和判断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通常可采用调查表的形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相关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3、工作风险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辨识每一步
9 / 21
骤中的风险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风险。
(1)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制定检查表。
(2)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
(3)分析差异(风险),提出改正措施建议。 (四)风险分级
1、风险矩阵(LS)法
风险矩阵法(简称LS),R=L×S ,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 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D.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5 标 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10 / 21
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4 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3 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2 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1 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D.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人员 直接经济损失 100万元以上 50万元以上 停工 部分装置(>2 套)或设备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企业形象 重大国际影响 行业内、省内影响 5 死亡 丧失劳动能力 4 11 / 21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3 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1万元以丧失、上 慢性病 轻微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1 套装置停工或设地区影响 备 不符合企业受伤、2 的安全操作间歇程序、规定 不舒服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1万元以下 公司及周边范围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D.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20-25 风险等级 A/1极其级 危险 B/2高度级 危险 C/3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立刻 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2 年内治理 实施期限 15-16 9-12 显著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危险 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12 / 2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