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研究方法论讲义
语言研究方法论
语言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有方法,语言研究也不例外。我们有的同学感觉写语言学的毕业论文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关键之一是没有掌握方法。 这里说的“方法”是广义的。
第一章 语言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
一、有较好的驾驭文献的能力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
世上一种人,出性常多事。终日傍街衢,不离诸酒肆。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一朝有乖张,过咎全归你。
——引自《寒山、拾得诗》
(寒山是有名的诗僧,相传是唐代贞观时或大历时人,又名寒山子。隐居在天台唐兴县的寒岩。拾得是国清寺和尚,与寒山交游。他们吟诗作偈,在一般人看来,有如贫子狂士。)
二、相关语言理论知识 实例一: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
——引自《世说新语》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磨。 . ——引自《敦煌曲子词·抛毬乐》 (是研究唐五代口语的有用材料。) 这两个语料的“着”(箸)怎么解释?如何解释其发展演变?这就要用到语法化理论。
“着”由补语到动态助词的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着”经常处于“V+着+L”的结构中,“着”是动词的补语,后面跟的都是处所名词,几乎无一例外。
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世·德行)(着1) 负米一斛,送着寺中。(六度集经卷4)(着2)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着”可以处于“V+着+O”结构中,“着”后面可以跟实体名词,“着”变为动态助词。
余时把着手子。(着3)
莫为此女人损着符(府)君性命。(叶净能诗)(着4)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着”的后面只能跟处所名词,而到唐代却可以跟实体名词?这不是语言习惯所能解释的。“着”本是一个动词,在魏晋南北朝时经常出现在“V+着+L”的结构中,用作补语,已经虚化了,但仍然保留一点“附着”的意义,表示动作的结果是人或物附着于某个处所,所以当时“着”前面的动词都是与空间位置有关(位
1
移或静止)的动词,“着”后的名词都是处所名词。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着”会因隐喻从空间向时间投射,静态动词后面的“着”(着1)和动态动词后面的“着”(着2)的差异也在投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着1”由空间的持续变为时间的延续,逐渐演变为持续貌助词,即“把着手子”的“着”。“着2”由空间位移的完成变为动作的完成,逐渐演变为完成貌助词,即“损着符(府)君性命”的“着”。正因为“着”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它的组合也随之发生变化:“着”的附着义逐渐失去,变为表示持续貌或完成貌的助词,所以它前面的动词可以不局限于与空间运动有关的动词,同时,它的后面的也不局限于处所名词,只要是能和“着”前面的动词语义相应的,都可以出现在“着”的后面,这是因为体助词是表示动作的体貌的,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决定组合关系的不再是“着”,而是“着”前面的动词。这种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这个渐进过程中,“着”的语法化和组合关系的变化是互动的。
实例二:
再如我们去年讲的“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有时表示的意思相同。 张三上楼睡觉。 * 张三睡觉上楼。
这又要用到认知语言学理论加以解释。
实例三:
门口站着一个人。 * 一个人门口站着。 我吃了一个苹果。 * 一个苹果我吃了。
这要用到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
实例四:
死了三天了。 等了三天了。 看了三天了。 挂了三天了。 前两例没有歧义,后两例才有歧义,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这就要用到的语义特征分析。“死”类[+完成,-持续,-状态] “等”类[-完成,+持续,-状态]
“看”与“挂”的区别由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看半天了。 挂半天了。
前一例没有歧义,后一例有歧义。
“看”类[+完成,+持续,-状态] “挂”类[+完成,+持续,+状态]
实例五: 读书死。 读死书。 死读书。
2
这3例意思不一样,是由于语序和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这要用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实例六:
吴语中存在全浊辅音声母,如: (並母)抱 步 (定母)同 读 (从母)情 净 (澄母)锄 助 (群母)拳 倦 再如:
“玄”,“弦”。“去”,“寻”,“需”。 浙江省有的地方保留有上古音,如: “是”,“提”“题”“堤”。 “文”,“蚊”;“亡”,“忘”“望”。
这些语音现象是不同时期的古音在方言中的保留,对此研究就要用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将方言语音与历史语音相对照,考察方言语音所保留的历史层次。
三、语言敏锐,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带着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调查研究,就像用探照灯去找寻物品一样,看所得到的材料是否能印证自己的假设,如果与自己的假设相符,就可以小心求证了。这很像做数学证明题。 实例一: 石毓智发现:英语中“have”是完成体助词,而汉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中也有用“有”作完成体助词的,如: 我买有三斤。 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
助词“have”和“有”都是由动词虚化来的,为什么英语和汉语表示领有的动词可以虚化为助词?背后存在怎样的认知理据?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石毓智《汉语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语言研究》2004第2期
实例二:“把”的给予义的来源
却才小弟正欲要阻,兄长已把在他手里了。(《水浒全传》38回) 捉得这个和尚,请得一千贯钱来把我们做买卖,却不是好。(《平妖传》30回) 先夫留下银子,我好意把你,我也不知怎的来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 哥哥所遗衣饰庄田之类,都把他去。(《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你可有盘缠?把些儿我去。(《西游记》76回)
实例三:“我被你笑死了” 普通话没有这种说法,这是受方言影响而造的句子。但通过分析这种错误的普通话让我考察我们方言被动标记“把在”的用法,发现我们方言的“把在”还可以用作表原因的连词,再进一步考察历史,发现汉语史上被动标记“被”和“吃”也有表原因的用法: ? 被义兵来,刬地坏了他事。(《朱子语类》卷127)
3
? 被武松不管他,拖了过来。(《水浒全传》26回) ? 只吃那嗓子粗,不中听。(《硃砂担》一[四季花]白) ? 但乞了这左眼大,早年克父,右眼小,周岁克娘。(《金瓶梅》26回) 由此我推测,这些表原因用法的“把在”“被”“吃”肯定是由被动标记发展来的,为什么被动标记通常可以发展为原因连词?这是我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实例四: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他犯了一点错误。 * 他有半点私心。 * 他一点错误犯了。 * 他半点私心有。 他没犯一点错误。 他没有半点私心。 他一点错误没犯。 他半点私心没有。
四、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对语言现象要善于把握,要有高度的概括、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要全面、透彻。
实例一:既来之,则安之 “既”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汉语大字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都说是连词“既然”的意思,其实,这里的“既”仍然是副词“已经”的意思。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是这个句式表示的,而不是由“既”表示的。
实例二:“也” 你去,我也去。 风停了,浪也小了。 尽管下雨,他也来了。 你也太不客气了。
前两例有人认为“也”是表示并列,第三例有人认为是表示转折,陆俭明先生认为,这4例“也”的基本作用都是表示类同。
你去,我也去。(前后所说的两件事相同。) 风停了,浪也小了。(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自然现象,在缓和、减弱这一点上相类同。)
尽管下雨,他也来了。(不下雨、下雨都来,是不相应性类同。) 你也太不客气了。(表示指出的问题并非只是提到的人才有,从而减弱了责怪、怨恨的语气。)
这都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
有的人写文章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不知道围绕一个中心来论证。
当然,还需要写作能力,写文章应该惜墨如金,尽量少废话,更不要出现语法错误。现在很多报纸杂志上,“地”和“的”都经常用错,而且不该用虚词的地方也滥用虚词。例如:
英语课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我也通过了英语八级考试。 .
我被朋友偷了钱。 .
第二章 语言调查
一、汉语史研究中的文献调查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