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
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 岁一直关到 55 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15 %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 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
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 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 6 看成 9 ,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