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陈英如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
摘要 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 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
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是从代表长安音的《切韵》音系演化而成,只有闽方言是《切韵》以前的“古方言”。高本汉说,“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音中最古远、最特殊的。”(见《中国语言学研究》,贺昌群中译本)不仅在语音方面,词汇上潮汕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词语方面入手,探讨潮汕方言与古代汉语之间互相印证的关系。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古语词。所谓古语词,是“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例而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已经不用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的词语。”[2]潮汕方言中常用的一些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古汉语中有些词或词语中某些义项,如今在普通话口语甚至书面语已经消亡了,可在闽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遗迹。”[3]很多词语在共同语中不常使用或晦涩难懂,但在潮汕方言里仍活跃于人们口头,妇孺皆知。由于潮汕方言是古代语言文化的载体,这种口耳相传、代代相继的方言,有着书本记载所不能具备的天然优势。书籍所载有限,而方言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活的语言入手,也是扬雄以后解读语言普遍使用的方式。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调类的方法记录,如下: 1 2 3 4 5 6 7 8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在词汇系统中,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汉语比比皆是。下面分为“名物词”、“动词”、“形容词”、“虚词”等四类,分别举例加以解释。
一、名物词
名物词即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潮汕方言保留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层次的古汉语语词,其中对一些具有风土人情特色的名物词的保留,更是显得潮汕方言的古朴典雅,如“莲 ”(莲藕)、“菠薐”(菠菜)、“脘”(禽兽的胃,如鹅脘)等。这里结合地方方言、俗语说明潮汕方言对古代汉语名物词的保留状况。
1、 鬃[zɑnɡ1] 发髻,古代也可称为“鬃”,潮汕方言保留了此叫法。如
“打鬃”,意为盘发髻。现代汉语的“鬃”指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但在古代,“鬃”是可以及人的,这点跟潮汕方言相通。南朝·
梁·顾野王《玉篇·髟部》:“鬃,高髻也。”在潮汕一些俗语中则“鬃”、“髻”并用。如“爱鬃孬爱髻,爱人孬爱货”,意思是说择偶时应以人品为标准,不应以财产为条件。“打鬃”的习俗在以前的潮汕地区就很普遍,“鬃”打得整齐与否甚至成为衡量妇女治家修身水平的标准之一。潮汕谚语“歪鬃姿娘,无样好相”,意思是说连自己的“鬃”都打歪了的女人,不会是什么好女人。“鬃”打歪了,竟成了骂人话。
2、 饮[ɑm2] 米汤,比喻稀(与“稠”相对),如“饮糜”(稀粥)。《论
语·雍也》:“一簟食,一瓢饮”。潮汕俗语“困狗想食浓饮糜”,饿极了的狗想吃浓浓的米汤,意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潮汕俗语“行三家乞无碗饮”,走三户人家都讨不到一碗米汤,形容倒霉之至。
3、 雁、鹅[nɡɑng6 ɡho5] 上古时雁、鹅指同一种禽类。《尔雅·释鸟》:
“舒雁,鹅。”扬雄《方言》:“雁,自关而东谓之鴚鹅,南楚之外谓之鹅。”汉代之前,“雁”是通名,“鹅”是方言词。潮汕童谣有“天顶飞雁鹅,地上掠蛤婆(蛤蟆)。”潮汕方言保留雁鹅不分的古义,把大雁叫雁鹅,是古语之余绪。
4、 生居[sên1 ɡi1] 为活人先准备好的坟墓。《汉书·蔡邕传》:“百岁
之久,归乎其居。” 居就是坟墓的意思。前些年在潮汕地区仍有“起生居”(建生居)的风俗,近年来此俗为火葬取代。
5、 东司[dɑnɡ1 si1] 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宋·无
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 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
6、 鱼目睭水[he5 mɑɡ8 ziu1 zui2] 指刚煮开之水。潮汕话称眼睛为
“目”、“目睭”。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宋·苏轼《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宋人眼里,“鱼眼”水的温度高于“蟹眼”水。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州同》:“白瓯瓷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移鱼眼沸。”初沸之水,潮汕话均传流这样的叫法。如“烫蚶用鱼目睭水愈好”,煮蚶用鱼眼水更好。
7、 青盲[cên1 mên5] 谓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后汉书·李业传》:
“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公孙述连征命待以高位。皆托青盲以避世难。”唐代沿用此词,唐·孔颖达注《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云:“有眸子而无见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潮汕方言也有此用例,俗语说,“青盲乞目睭金胀死”,意思是说瞎子以为被正常人占了大便宜。
8、 鼠曲[cê2 kɑɡ4] 野菜名,也叫“鼠耳草”、“茸母草”,潮人常采之
洗净晾干,捣而为泥,和米粉末蒸为饼食,称“鼠曲馃”。以鼠曲草作饼之食俗,见于南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取鼠曲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 ,以厌(压)时气。”潮人于春节前后有挖野菜鼠曲做馃(饼食)之俗,该俗今犹大盛,而且成了潮汕著名小吃,登上星级酒店大堂。
9、 宿[siu7] 通常指动物住的地方。如“荋过狗宿”(比狗窝还乱)。古
汉语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
以上所举仅是名物词中的几个语例,但也反映了古代名物词语在潮汕话中保留的完整程度,而且这些名物词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很高。
二、动词
动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古代的一些词义和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和潮汕话却相对地一致。关于这点,陈焕良于1998年发表在汕头大学学报上的《利用潮汕方言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中也有作过具体阐述。如古代已经消亡了的词义,潮汕方言仍然保留着;古今词义的范围大小、词性类别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