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大全(全5册)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2)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指导学生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3)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荷塘,荷花,荷叶,月色,树,杨柳,鸣蝉等等)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4、5两段)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比喻: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 荷花,似明珠、似星星、似美人 荷香,像歌声 拟人:羞涩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两者的飘逸是赖以相通的基础)
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本段。
2、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1)“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一个“泻”字,把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浮”两字的使用将月光和雾气写活。 (2)再次体通感手法的使用。(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4、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平白自然,朴素无华,如口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荷塘与月色描写时的遣词造句等。)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暂得宁静的欢愉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
景 荷塘幽静安宁 动静结合 荷叶
荷花虚实相映 荷香
月色和谐柔美 巧用修辞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作者暂得的喜悦。
《故都的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故都的秋〉属于后者。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他们对对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并不陌生,读懂文章内容不是难事。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能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难。 (二)学习方法
编者要求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