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说课稿大全(全5册)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香港回归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习的热情。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其一是交待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一是象征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表达了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④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拉开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⑤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⑥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新闻的语言,“日落仪式”的背景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品味文中蕴含的末任总督离港的黯然神伤和失落感以及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的豪情。
⑦课堂小结。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⑧作业。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互相交流,试写一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学习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史为鉴,才能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感受法西斯的残暴。以此导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或苦役折磨或有计划残杀约400万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杀人中心。 ③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印象。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人的可怕、恐怖、惨绝人寰的印象。
④学生探究“本文没有集中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的可怕呢?”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感受如“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等来感知集中营的恐怖、纳粹法西斯的惨绝人寰。从细节描写如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感知对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的强烈控诉。从作者的议论如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来感知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来感知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从环境描写如“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来感知衬托的手法,借助反差,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也从历史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了法西斯的罪恶。
⑤借助纳粹暴行的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⑥课堂小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真切地告诉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⑦作业。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新闻的异同,试写一篇短新闻。
5板书设计
参观者的感受(“特别恐怖”“浑身发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也在被窒息”“跪下来”“恳求的目光”):恐怖、惨绝人寰
细节描写(对集中营一具姑娘的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的描写):控诉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 作者的议论(四个“不该”及“在奥斯维辛,没有作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的恐怖、阴森、惨绝人寰,刽子手的丧失人性,无辜者的无助 环境描写(“雏菊花在怒放”“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衬托手法,揭露了法西斯对生命的摧残,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同时暗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历史背景的介绍:法西斯的罪恶。 ——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包身工》
1说教材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培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②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2说教法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助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我们在阳光下漫步的时候,当在家里和亲人幸福地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她们只有没日没夜地工作,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四点一刻、四点半钟、五点钟、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早饭情景、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表现了包身工低劣的居住条件、粗劣的饮食生活、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思考作者写包身工群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有对群体的“面”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芦柴棒”典型细节的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
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揣摩语言。阅读课文第1、2段,最后三段,体会具体的数字、生动的语言、入微的细节以及发人深省的语句对表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揭露资本主义残酷掠夺的罪恶所起的作用。 ⑤寻找有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语句,合作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 ⑥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如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掌握叙述事实后引入背景材料提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以转折引起下文包身工被骗到城里来的背景,用过渡句使衔接自然流畅却能够突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⑦探究“包身工”一词的含义,理解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⑧课堂小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在于它的文学性和评论性,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 ⑨作业。搜集作者及写作情况资料,学习写作通讯。 5板书设计
四点一刻:黑夜来叙述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低劣的居住条件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粗劣的饮食生活
五点钟:劳动情景和收工情况——恶劣的工作环境、悲惨的命运
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
《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现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散文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又属于精读美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 3、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 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现当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