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 林崇德2014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 林崇德2014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5:07:09

4.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 同伴的作用

1. 同伴是强化物 2. 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 (2)简单交往阶段(社会指向行为) (3) 互补交往阶段

7、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点红测验(阿姆斯特丹)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8、 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一、 游戏

1、 早期的游戏理论(再认) (1) 霍尔德——复演说

(2) 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3)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4) 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一、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主要特征是: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2、 游戏的种类

一般分法: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帕滕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吧游戏分为:

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游戏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主要有: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社会生活方式,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一)发展规律

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 幼儿期是一生当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成人的教育以及儿童自己的主动探索和对词汇的尝试运用在其词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第四,句子长度的变化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幼儿期认知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此时已无意记忆为主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起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这两种记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

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 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2..记忆策略 复述与组织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认知活动。 (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1.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

1.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

4.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的思维研究

(1) 认为2~7岁的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实验:“三山实验” (2)“守恒”: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2.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形成的特点:对概念的概括水平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幼儿后期开始概念的抽象概括水平得以迅速发展。

3.儿童获得概念的基本方式有4种,通过典型事例获取概念是幼儿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这是儿童,特别是幼儿获取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此外还有通过定义获得科学概念,通过言语讲解和概括文章命脉获得概念以及通过概念名称的组合推知组合后的复合概念。后三种掌握概念的途径都可归结为言语理解方式。事例的方式是各种言语理解方式的前提。儿童早期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以典型事例为依据的。 4.幼儿概括的特点:

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只能代表一个或者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

2.概括的特征很多事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不能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很好的区分 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 5.关于幼儿推理过程的研究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思维过程 1.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

3.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由展开式向简约转化 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他所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三)认知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几种趋向:

第一,由近及远。第二,由表及里。 第三,儿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第四,由浅到深。第五,绝对到相对

四、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个性形成过程中,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3岁前儿童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自—他分化”阶段,把自己作为主体来认识。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1.自我概念的发展 2.自我评价的发展 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4.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

五、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道德的发展向着成熟阶段所经历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而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1. 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 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幼儿道德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

2. 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阶段0: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六、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再认)

1、侵犯行为概念: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2、哈特普将侵犯行为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侵犯行为的控制

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移情训练 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3、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进行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3.榜样示范

七、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化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还是女子气的知觉和概念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八、幼儿同伴交往 特点:

同伴交往的目的往往是游戏,为游戏而交往 以语言为主要的交往手段

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会感到不安 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

表现出和同性伙伴游戏的倾向 ,交往水平表现出性别差异

已经存在不同的交往类型和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受拒绝儿童,受忽视儿童,一般儿童。

搜索更多关于: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 林崇德2014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4.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 同伴的作用 1. 同伴是强化物 2. 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 (2)简单交往阶段(社会指向行为) (3) 互补交往阶段 7、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点红测验(阿姆斯特丹)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