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护视力”等社区宣传活动。组织外出参观、游览的途中可以不断渗透环保和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幼儿逐渐积累对公共生活规范的认识和经验。
(2)运动 组织要点
促进幼儿的健康和尊重幼儿的生命,是幼儿园开展运动课程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各类活动时,要遵循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切实保障幼儿的安全,严禁任何有损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比赛、表演、训练等活动。
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是幼儿园开展运动课程的重要目标。要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综合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使幼儿肢体的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保证幼儿每天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一小时的运动时间要分段进行。活动时要注意高密度、低强度,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调节活动内容与活动量。
教师对幼儿活动时的场地、设施、器械、服饰、以及擦汗、喝水等都要予以关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活动能安全有效地开展。
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在选用运动教材时,教师要从幼儿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依据运动目标、基本经验、幼儿兴趣和运动水平,综合地统筹各项活动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特点和幼儿生成活动的需要,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选编、组织内容。
要积极开发运动资源,可以结合季节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锻炼幼儿的身体,例如,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及游泳、玩雪、溜冰等;可以结合各园实际,开展民间传统运动,例如,武术操、走高跷、骑竹马、放风筝等;还可以利用家长的资源,组织亲子运动游戏,让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运动课程。
设施资源的开发,要因园而异。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设施、器械的使用率。在活动中要利用各种材料自制小型活动器具,丰富活动内容;要充分利用大型运动器械开展活动,开发新的运动项目。同时,要借助社区和周边的环境资源,开展安全、适宜的运动,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远足、郊游。
(3)学习活动 组织要点
教师要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学习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课程指南和本班实际,对活动的可能方向、所需环境、资源和材料作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善于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发生成的,具有发展价值的兴趣点与预设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内容,并给以适时、适宜、适度地回应。
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体现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基本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学习内容的组织,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综合性,以帮助幼儿更有效地学习。同时,学习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有助于幼儿经验、视野的扩展和潜能的发挥。
学习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鼓励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与探索,表达与表现。对学习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尤应给予特别关注。
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强调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增加集体学习活动的比例,但整班集体学习活动时间每次不宜过长。
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善于利用和开发幼儿园空间、设施设备、活动材料等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开辟种植园、饲养园、气象站等实践基地;丰富操作、实验材料与资料的品种;利用墙壁、廊道以及专用活动室,引导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进行探索和学习。
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区和周边的环境,如自然景观、小区街景、少儿图书馆、中小学校、儿福会、敬老院等,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幼儿的同伴群体、家长以及其他成人都是教育资源。教师应重视同伴之间合作学习、互相影响的作用。同时,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藏书、收藏品以及家庭中有关物品,也是幼儿园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帮助家长理解和指导幼儿的发展。
(4)游戏活动
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
材料投放应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全面,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 材料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及时更新和增添。
师生应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材料的摆放应方便幼儿取用、搭配和随意组合。材料应为幼儿的想象留有余地,多样化地使用。
师生合作安排游戏空间,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作更改和随时变动。同一空间可让幼儿自主地变化使用,满足幼儿的多种游戏需要。空间的划分使各种游戏,特别是安静的和活跃的游戏不互相干扰。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应积极开发游戏活动的资源。
经验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提高游戏的兴趣性。教师应利用春、秋游和各种庆祝活动、外出散步、参观的机会,丰富幼儿对社区、社会中的人文环境、公共设施和场所以及不同职业人们的了解,积累生活经验。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游戏资源。教师应指导家长让幼儿参与走亲访友、庆贺婚礼、乔迁、过生日等活动,鼓励幼儿获取各类社会信息。
材料可以刺激和引发幼儿游戏的发生和发展,教师应多途径地挖掘材料的来源,鼓励幼儿和同伴、家长一起收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各种可利用的废旧物,以丰富游戏材料。
幼儿游戏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展开,教师应注重空间资源的开发,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空间。例如,教室内同一空间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发挥多种功用;走廊、阳台、操场都可成为幼儿的游戏场所;同一楼面或不同楼面的教室可以协同或交叉使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各活动室也可成为幼儿游戏空间的一部分。
要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有多种,但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前提。教师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某一幼儿、某一主题的游戏中去,或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以示范和暗示,也可作为游戏旁观者给予建议、欣赏和鼓励。
要学会观察幼儿游戏行为
教师要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学习分析幼儿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为设计教育环境、投放材料、组织教育活动收集信息。以下是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
观察要点 能否清楚地分辨自我和角色、真和假的区别 出现哪些主题和情节 表 征 行 为 动机出自物的诱惑、模仿、意愿 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指向其他角色 行为指向哪些相对应的角色 行为与角色原型的行为、职责的一致性程度 同一主题情节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 是否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 同一情节中是否使用多物替代 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程度 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 用不同物品进行同一替代 对物品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 对结构材料拼搭接插的准确性和牢固性 对造型是先做后想,还是边做边想,或先想好了再做 构 造 行 为 构造哪些作品 是否按一定规则对材料的形状、颜色有选择地进行构造 注重构造过程还是不同程度地追求构造结果 是否会用多种不同材料搭配构造 构造作品外形的相似性 构造作品的复杂性 是否能探索和发现材料特性并解决构造中的难题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更多主动与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 合 作 行 为 更多指使别人还是跟从别人 是否会采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 是否会同情、关心别人和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心 交往合作中的沟通语言 是否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是否能爱惜物品、坚持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等 规 则 行 为 是否使用一定规则解决玩伴纠纷 是否喜欢规则游戏 是否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是否创造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的复杂性 六、课程评价 发展提示 自我意识 社会经验范围 行为的主动性 社会交往、语言表达 社会关系认知 社会角色认知 行为的目的性 认知风格 表征思维的出现 想象力 思维的抽象性 思维的变通和灵活 思维的变通和灵活 创造性想象 精细动作、眼手协调 行为的有意性 生活经验 逻辑经验 行为的目的性 创造性想象力 表现力 想象的丰富性 新经验与思维变通 群体意识 交往的主动性 独立性 交往机智 情感能力 语言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 自我意识 行为习惯 公正意识 竞赛意识 规则意识 自律和责任 逻辑思维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是对课程建设进行正确导向,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教育实践分析、调整的过程,也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等。
1、建立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幼儿发展的评价不仅是将幼儿已经学到的或表现出的行为与课程目标相比照,更应该注重评价幼儿的兴趣、态度、情感、交往、学习特点等。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集体、自我认识、遵守规则、交往合作、探索欲望与操作能力等,也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对于“投入度”的评价可以从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愉悦、活动的持续性、接受活动的挑战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重视过程评价,要将评价活动要与日常的各类活动自然地结合。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看他们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潜在能力与发展方向。既要看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要承认并尊重每个幼儿在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评价者的广泛性。幼儿发展受到家庭教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来自家长及其他保教人员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对幼儿发展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与教育实践。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 以自然观察为主,教师要收集大量真实的通过自然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提供丰富的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情境性观察,即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人员对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式,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 调查与访谈 可根据需要设计问卷,了解幼儿在园内和园外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广泛收集幼儿发展的信息。问卷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保教人员和家长,或小学教师,也可以直接询问幼儿,由成人填写。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时间、机会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注意倾听并从中获得幼儿的真实想法。还要经常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交流,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
建立档案袋 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包括对幼儿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并分析幼儿的作品,经过整理后进行评价,以反映幼儿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
测试法 主要运用于幼儿健康的分析。对幼儿进行定期的体质测定,了解幼儿体质发展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并可结合生活中的各项记录、分析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
评价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有侧重地选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地评价幼儿各方面地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强化课程评价的意义。从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出发,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的教育行为,将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益和幼儿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行为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重视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创设教育环境、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三方面。
教育环境创设 主要看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为幼儿营造了安全、温馨的氛围,保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