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斗轮机施工方案
最好采取热弯;管子弯曲部分的内外侧不允许有锯齿形,在管子内侧不许扭坏或压坏,内侧的波纹不允许有凹凸不平;管子在扁平弯曲部分最小外径为理论外径的70%,管子弯曲半径要大于三倍管子的外径;钢管切断要用机械切断;钢管两端与各种接管、接头焊接时要先试装,即在保证尺寸前提下,找正点焊好,然后拆下满焊,以保证第二次安装时安装质量。
c.管路布置要整齐,平行和交叉的钢管之间最小要留有10mm以上的间隙;在钢管中间有接头时,应留有板手空间尺寸,能自由拆装、又不影响其它元件工作;管线要短、转弯数要少,尽量减少上下弯曲处、以减少管道的伸缩变形,管路布置既要便于使用与维修,又不与任何构件相碰,为防振动,钢管应安装在牢固的地方,按推荐尺寸用管夹固定牢,其支承距离为500~1000mm。
d.全部钢管油路安装时不准有任何污物进入管道及阀件内。(管子等在搬运过程中,两头必须临时封密,以防杂物进入)。安装完后进行压力试验,达到设计要求。
e.橡胶高压软管的安装,要避免急转弯,弯曲半径R≥(9~10)D(胶管外径)、 软管从接头至弯曲处至少有L=6D的直线长度,软管在安装工作时不允许有扭转现象,其弯曲部分与胶管接头要在同一平面内,不与其它管路接触而磨损,在连接处应自由悬挂,避免因自重而产生变曲,软管布线应留有一定余量(按长度变化的±40%考虑), 使其处于较松弛状态,尽可能平行排列,又要远离热源。软管接入管路之前,一定要冲洗吹干净。
f.为防止空气渗入液压系管路内,凡连接处的密封件要正确安装,确保密封良好。 g.液压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之后,还必须对现场安装的管路部分等进行循环冲洗,本机允许用工作液压油或20#透平油进行冲洗,用油量为油箱容积的60~70%。
3.4.19电气的安装与调试:
高压开关箱、变压器等出厂时已安装在高压房内,低压开关柜已装好在低压房内。联动台和远程柜已装在司机室内,高、低压房内部线路已联接好。外部线路的布置清按电器部件图要求安装。各电器之间的线路敷设,请按《电缆走向表》,且全部线路敷设联接好后对高压设备要进行耐压试验,经试验合格后,进行整机调试。
3.4.20其它部件的安装:
主机与尾车安装就位后,进行高低压电器房、电气系统、限位及检测装置、集中润滑系统的安装及电缆的铺设。产品商标焊于立柱上,机器铭牌装于司机室内。最后将料场皮带贯穿于付尾车之上。
3.4.21配重安装和设备面漆及轴承加油
设备厂家根据设备参数现场指导安装,设备整体安装完毕后设备各部件轴承重新加油、对设备本体最后一道面漆进行粉刷。
21
1)配重安装:参见图纸配重。 配重由主配重块组与调整配重块组组成。安装配重块之前要对每块配重块称重,并做好记录。先将主配重块安装到位并按图纸固定,然后根据需要安装调整配重块。主配重块安装时应从中间开始放置,两侧依次向外放置,使钢结构受力平衡。在配重安装过程中,达到总配重的 90%之后,需启动俯仰液压系统,根据油缸两腔压力来调整剩余配重。空载测量并记录当前臂架俯仰至水平、最高、最低极限位置时油缸在三种位置的压力(见附件一),由设计部门通过计算调整确定配重的最终重量,确保整机的稳定性。
2)设备面漆要求:本机出厂前涂装喷涂二道底漆,二道中间漆,一道面漆。运输和安装中碰掉的漆膜现场补漆(高强度螺栓连接面不喷漆,连接后整体涂漆),层数不能减少,最后一道面漆于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安装单位负责现场喷涂。具体要求详见《JBT5000.12-2007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涂装》以及油漆厂家的使用要求。斗轮机涂装面漆颜色如下: a.司机室、电气室内部面漆颜色:出厂色;
b.附属结构中扶手、栏杆涂装面漆颜色色标卡号为中黄 1112;
c.行走台车、配重外表面涂漆黑黄相间虎斑条纹,每条宽度 100mm,倾斜 45°;
d.行走机构车轮、斗轮机构取料斗子、配重块、各转运料斗内部(包括衬板)涂装面漆颜色: 出厂色;
e.外购机电产品(包括电机、减速器、制动器、偶合器、缓冲器、夹轨器、托辊组、滚筒、 液压泵站、油缸、格栅平台、电器柜、电器元件、电缆卷筒等等不再涂装面漆):出厂色;
3)斗轮机使用油(脂)一览表
22
3.4.22斗轮机紧固方法及预紧力:
高强度螺栓连接必须采用力矩板手紧固,控制扭矩达到要求的预紧力。采用对称交叉的紧固 顺序,最终达到逐个预紧,直到扭矩定值。对本机采用的 GB/T 1228~1230-2006 标准高强度螺 栓,力矩板手标定值见下式(扭矩值)。M=k2Pg2d式中:k--扭矩系数(由高强螺栓生产厂商提供) Pg--预紧力(N)(由高强螺栓生产厂商提供),d --螺栓直径 (m)
本工程主要螺栓厂家提供数据:(扭矩值及扭矩系数)
螺栓规格 扭矩标准值(KN) 实测平均值(KN) 平均扭矩系数 终紧值 M20 255~304 278 0.125 695 M22 315~376 346 0.125 951 M24 367~438 409.5 0.126 1238 3.4.23联轴器找正要求:(依据DL 5190.2-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2部分)
23
3.5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电气安装应严格按电气安装规范进行操作 3.5.1电气配管
1、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管口及其连接处均密封。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沿最近的线路敷设,并减少弯曲.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保护管排列整齐,管口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能有折皱、凹陷和裂缝,弯扁程度不大于管外径的10%,在TN-C-S系统中,金属电线保护管和金属盒必须与保护接地线(PE)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2、钢管在敷设时不能有折扁和裂缝,管内无铁及毛刺,切口平整光滑,钢管进盒处顺直,在盒内露出的长度小于5mm,用锁紧螺母固定的管口,管口露出锁紧螺母长度为2~3倍螺距,明配钢管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均匀,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电气器具和盒边缘的距离为150~500mm。黑色钢管接地时,螺纹管接头处用跨接线熔焊连接,镀锌钢管的跨接接地线采用专用接地线卡。直埋土层内的钢管外壁涂两道沥青,采用镀锌钢管时,锌层剥落处要防腐处理。
3、金属软管敷设时,钢管与电器设备、器具间的电线采用金属保护软管,金属软管的长度不大于2m。金属软管不宜直埋于地下或混凝土中,在潮湿场所金属软管要带有非金属护套且附配套连接器件的防水性金属软管,其护套要经过阻燃处理。金属软管中间没有接头,与设备、器具连接时采用专用接头,连接处密封可靠。金属软管以管卡固定,固定点间距不大
于1m,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的距离宜为300mm。
4、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的电线保护管,管口及其各连接处均采用密封。 5、进入配电箱的电线管,排列应整齐,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50-80MM。
6、电线管路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瘪和裂缝等现象,弯曲半径一般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丝扣连接,管端套丝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在管接头两端应电气连接,配管进入盒或箱时,应用锁紧螺母或护口圈固定,露出锁紧螺母的丝口为2-4扣。
3.5.2电缆敷设:在完成电缆配管之后,电缆敷设基本可分为二部分: a.电缆敷设工艺和流程
(1)准备工作,布置电缆盘,布置电缆放线架。 (2)根据距离长短安排人力,测量电缆长度截断电缆。 (3)挂电缆标签,根据电缆走向放电缆。 (4)电缆绝缘试验。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