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药理学经典答题详解
【案例一】患者,男,55岁,腹部绞痛,腹泻急诊。诊断:急性胃肠炎。治疗:
洛美沙星片0.3g,每天2次,阿托品注射剂1mg,立即肌肉注射。给药后腹痛减轻继而消失,但患者皮肤干燥,面部潮红,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
问题:(1)两种治疗药物,哪一个是对因治疗?哪一个是对症治疗?他们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药物的对因治疗指的是药物能消除引起疾病的原因。药物的对症治疗指的是药物能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所以服用洛美沙星片是属于对因治疗,注射阿托品属于对症治疗。
洛美沙星的作用机制是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袢状或螺旋状(称为超螺旋),使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称为DNA回旋酶,洛美沙星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胆碱受体结合后,能阻断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了它们的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包括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散大瞳孔,使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
(2) 用药后,什么是症状改善属于治疗作用?什么症状属于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能避免吗?
答:腹痛减轻继而消失属于治疗作用,皮肤干燥,面部潮红,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均属于不良反应,如果将1mg的阿托品减少到0.5mg就能减少其不良反应。但不能完全避免。
【案例二】患者,女,23岁,由于精神受到刺激一时想不开,欲自杀一次口服了大量
的安眠药,急诊入院。体检:患者意识消失,反射减弱,呼吸变慢变浅,血压90/60mmHg。诊断: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患者,男,25岁,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复方新诺明2片,一天2次,口服。用药后第2天全身出现小红点,并伴有瘙痒。诊断:药物过敏反应(药疹)。
问题:(1)上述2病例出现何种药理效应?
答:女患者案例中出现了深度神经抑制作用,男患者出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即过敏反
应的药热和皮疹效应。
(2)不良反应有几类?
女患者案例中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后遗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男患者案
例中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案例三】 哮喘患者张××,男,65岁,体重 70 kg。平时治疗时常以36 mg/h
的速度(按茶碱的量计算)静脉注射氨茶碱,比较安全有效。茶碱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维持在 12 μg/ml,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98%,总清除率为 3.0 L/h,这种氨茶碱制剂中含茶碱为85%。如果该病人一次口服羟丙茶碱的剂量为500mg,在临床按规定取血,测定不同时间内羟丙茶碱的血药浓度(见下表),并根据其血药浓度用药动学软件计算出氨茶碱在该患者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t1/2,Ka,Vd和AUC。
表 羟丙茶碱在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值
t(h) 0.25 0.5 1.0 1.5 2.0 4.0 6.0 12.0 24.0 C (μg/ml) 3.2 4.7 7.3 9.5 8.8 6.2 4.5 2.4 0.6 问题:(1)如何制订该病人口服氨茶碱的给药方案?
答:由清除率公式CL=kX/c 可得,k=CL*c/X=3.0*12/500=0.072/h t1/2=0.693/k=0.693/0.072=9.63h 由CL=k*Vd可得,Vd=3.0/0.072=41.67L 由CL/F=X0/AUC可得, AUC=0.98*500/3.0=163.33 τ=AUC/Css=163.3/12=13.6h
Cssmax =D/ Vd (1/(1-e-kτ))=19.23㎎/L Cssmin= D* e-kτ/ Vd (1/(1-e-kτ))=7.23㎎/L DM/τ=k* Vd*Cav=36㎎/L
理论所需剂量DMMax=(Cssmax -Cssmin)* Vd=500㎎ 理论负荷剂量DL= Vd * Cssmax=801㎎
则实际给药间隔应小于13h,假设τ=12h ,DM=500*12/13=462㎎ 因为DMMax=500㎎,则可用500㎎制剂。
因此,给药方案为:维持剂量500㎎,间隔时间为12h。
(2)如果该病人同时患慢性肝炎,其总清除率降为 2.0 L/h,又如何制订该病人口服氨茶碱的给药方案?
答:由CL=kX/c 可得,
k=CL*c/X=2.0*12/500=0.048/h t1/2=0.693/k=0.693/0.048=14.44h 由CL=k*Vd可得,Vd=2.0/0.048=41.67L 由CL/F=X0/AUC可得, AUC=0.98*500/2.0=245 τ=AUC/Css=245/12=20.42h
Cssmax =D/ Vd (1/(1-e-kτ))=19.20㎎/L Cssmin= D* e-kτ/ Vd (1/(1-e-kτ))=7.20㎎/L DM/τ=k* Vd*Cav=24㎎/L
理论所需剂量DMMax=(Cssmax -Cssmin)* Vd=500㎎ 理论负荷剂量DL= Vd * Cssmax=800㎎ 则实际给药间隔应小于20h,假设τ=19h ,
则DM=500*19/20=475㎎ 因为DMMax=500㎎,则可用500㎎制剂。 因此,给药方案为:维持剂量500㎎,间隔时间为19h。
(3)请根据上述主要药动学参数t1/2设计口服氨茶碱的给药方案。
答:由t1/2=9.63h,6<9.63<24,则给药间隔应相当于半衰期,即t为9小时,每天给药一次。
【案例四】第一个神经递质的发现是由奥地利Graz大学的德国科学家Otto Loewi(奥
托?洛伊)的“梦中的设计” 证明的。根据他本人在自传中的描述:“那年(1921年)复活节星期日前夜,我从梦中醒来,开亮了灯,在一片小纸上匆匆记录下梦中所想到的,一躺下又进入梦乡。第二天早晨6点钟起床后,想起晚间曾写下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由于太潦草,无法辨认。 第二个夜晚3点钟,这个想法又在梦中出现。这是一个实验设计??。醒后,我立即起床,奔赴实验室,按照梦中的设计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图 5-1)是用两个离体蛙心进行的,如图所示,当刺激甲蛙心的迷走交感神经时,其心脏受到抑制,而将其灌注液注入乙蛙心,则乙蛙心也表现出抑制。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
神经系统 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发挥作用。
电刺激迷走神经心脏1心脏1电刺激Otto Loewi(奥托?洛伊) 心脏2心脏2 图5-1双蛙心实验
问题:(1)如何从上述Loewi的实验推测迷走神经释放神经递质?
答:实验利用甲乙两个蛙心做对比实验,甲实验中刺激迷走神经后,蛙心受抑制,而乙实验中是将灌注液注入蛙心,同样使蛙心受抑制,故可以推测刺激迷走神经后,机体产生了某些化学物质使蛙心受到抑制。
(2)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副交感神经与胆碱能神经的异同点是什么?迷走神经属于哪一类神经?
答:肾上腺素能系统是指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交感神经一般属于此类。胆碱能系统,是指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副交感交感神经一般属于此类。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内脏周围神经系统,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不同点见下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