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筋伤学试题库
以容纳距骨体,此时下胫腓韧带紧张,关节面之间紧贴,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下胫腓韧带松驰,关节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因此踝关节容易跖屈位内翻损伤。
2.踝关节扭伤后固定的原则是什么?
踝关节扭伤后固定原则为:内翻扭伤采用外翻固定,外翻扭伤采用内翻固定。
3.试述踝关节扭挫伤的外固定方法? (1)早期敷药后用绷带包扎或石膏托外固定;
(2)内翻损伤将踝关节固定于外翻位,外翻损伤固定于内翻位; (3)固定时间一般为3周左右。
4.论述踝关节扭伤的病因病理?
行走不平道路,上、下楼时不慎,或骑车跌倒时,如果踝关节处于跖屈时,因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踝关节不稳定,可引起损伤。临床上分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两类,以前者为多见。跖屈内翻时,容易损伤外侧的腓距前韧带;单纯内翻损伤时,容易损伤外侧的腓跟韧带;外翻姿势时,由于三角韧带比较坚强,较少发生损伤,但可引起下胫腓韧带断裂。直接的外力打击,除韧带损伤外,多合并骨折和脱位。
5.踝关节扭挫伤的临床表现如何?
(1)踝部肿胀、疼痛,可出现跛行,伤后2~3日局部可见皮下瘀血。
(2)内翻扭伤时,在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若将足部作内翻动作时,则外踝
前下方发生剧痛。
(3)外翻扭伤时,在内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若将足部作外翻动作时,则内踝前下方发生剧痛。
(4)严重扭伤疑有韧带断裂或合并骨折脱位者,应作与受伤姿势相同的内翻或外翻位X线摄片检查。一侧韧带撕裂往往显示患侧关节间隙增宽,下胫腓韧带断裂,可显示内外踝间距增宽。
6.临床如何诊断跟腱损伤?
(1)常见于活动量较大的青壮年,有明显的外伤史。 (2)受伤时患者可感到跟部有响声。
(3)开放性损伤者,在跟腱部位有横行的切割伤口,伤口内见有跟腱,清创时可找
到断裂的跟腱。
(4)闭合性损伤,局部有明显肿痛、瘀斑、压痛、跖屈无力、不能点足站立、跛行、
跟腱外观失去原有形状而凹陷,检查时,可发现腓肠肌腹挛缩上移,跟腱处可触及一横沟。 (5)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跟腱阴影不连贯或紊乱,跟腱紧张度消失,跟腱前脂肪垫后移。
五、病案分析题(对病例进行诊断、分析及作出相应的处理)
1.某男,50岁,农民,3个月来,左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足部无红肿,跟骨的跖面和侧面有压痛,局部无肿胀,X线摄片见左足跟骨有骨质增生。
问:对病例进行诊断、分析及作出相应的处理? 跟痛症
分析:跟痛症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多为老年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衰少,筋脉懈惰,加之体态肥胖,体重增加,久行久站造成足底皮肤、皮下脂肪、跖腱膜负担过重。跖腱膜长期、持续受到牵拉,可在其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
处理:①理筋手法: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作按压、推揉手法,以温运气血,使气血疏通,减轻疼痛。
②药物治疗:(1)内服药:治宜养血舒筋,温经止痛,内服当归鸡血藤汤。
(2)外用药:外用八仙逍遥汤熏洗患足,或用熨风散作热熨。
三、名词解释(简要说明或解释一个概念或名词)
1.腰椎椎管狭窄症 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者,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
2.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了一侧或两侧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3.Schmorl结节 腰椎间盘的软骨板破裂,髓核突破软骨板,进入椎体,称为Schmorl结节(许茂结节)。
4.梨状肌综合征 由于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臀腿痛。
5.椎间盘 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续,构成脊椎骨的负重关节,为脊柱活动的枢纽,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三个部分组成,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等作用。
四、问答题(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
①长期反复的腰腿疼痛麻木和间歇性跛行。②腰椎后伸活动时症状加重。③多见于老年人。④主诉较重而临床体征少,甚至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2.简述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臀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检查时患者腰部无明显压痛和畸形,活动不受限。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o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o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3.试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特点? (1)腰痛反复发作,常伴有骶、臀部感应痛;
(2)腿痛为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或股神经痛:①咳嗽、大便、喷嚏时,均可使神经根更加紧张而加重症状;③步行、弯腰、伸膝等牵拉神经根,也使腿痛加重;③屈髋、屈膝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
4.试述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方法?
(1)压痛点:在腰5、骶1棘突间隙旁开1.5cm处; (2)感觉障碍区:外踝部及足的外侧; (3)肌力改变:足 、趾跖屈乏力或消失; (4)腱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5.以述腰4、腰5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方法? (1)压痛点:在腰4、腰5棘突间隙旁开1.5cm处; (2) 感觉障碍区:小腿前外侧和足的内侧; (3)肌力改变:足 的背伸乏力或不能
6.试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项目
症状 体征 特殊检查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
椎旁压痛,感觉、运动改变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梨状肌综合征 臀、腿痛
环跳穴处压痛,触及条索状硬结 直腿抬高在60°以内受限明显,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7.论述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狭窄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先天发育性椎管较为狭小,中年以后腰椎退行性变,如骨质增生、黄韧带及椎板肥厚,小关节突肥大,椎间盘退变等使椎管容积进一步狭小。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腰椎骨折、脱位复位不良、脊拄融合术后或椎板切除术后等,也可引起腰椎管狭窄。由于椎管容积狭小,因而压迫马尾与神经根而发病。如有外伤炎症、静脉瘀血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
8.试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鉴别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项目 发症年龄 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壮年
腰痛前屈时加重,腿痛在腹压增高时加重
体征
椎旁压痛,下肢感觉、运动改变
腰椎管狭窄症 老年
后伸时腰痛加重,腿痛麻木为双侧性,间歇性
体征少
特殊检查方法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腰过伸试验阳性
9.试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及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三型:①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补益肝肾,三痹汤加减。偏阳虚者治宜温补肝肾,充养精髓,可用右归饮加减;偏阴虚宜补肝肾益精,可用左归饮加减。②气血瘀滞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受限。痛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用舒筋活血汤加减。③外邪侵袭型:腰腿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淡,苔白或腻或黄腻,脉沉紧或濡缓。治宜疏风散寒,除湿通络。用麻桂温经汤、羌活胜湿汤、蠲痹汤加减。
10.试述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辨证论治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鉴别点? 腰椎椎管狭窄症有慢性腰痛史,部分病人有外伤史,多发于40岁以上体力劳动者。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腰腿疼痛麻木和间歇性跛行。腰痛在前屈时减轻,后伸时加重。严重者可引起尿频和排尿困难。检查:腰过伸试验阳性。可有下肢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X线片示:腰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治疗可采用腰臀部理筋手法以舒筋通络,并采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温通经络的中药治疗。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鉴别点有:①发病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②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间歇性跛行不明显,腰前屈活动时症状加重,一般症状、体征多相合;腰椎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明显,腰后伸活动时症状加重。一般主诉较重而临床体征少。③辅助检查:CT、核磁共振及椎管造影对鉴别有重要意义。
11.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腿痛疾患,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最易发生的部位是L4-5、L5~S1之间。
症状:①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②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常在腰骶部附近。②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使神经根更加紧张而加重症状,步行、弯腰、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也可使疼痛加剧。③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 体征:①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突向患侧。②腰生理前突减少或消失。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④在腰椎下段棘突旁和棘突间有深压痛,叩击呈放射性疼痛。⑤下肢皮肤异常对椎间盘突出定位有意义。⑥双侧跟腱反射的对比和肌力测定有助于诊断。⑦测量小腿周径能了解大腿废用的程度。⑧X线、CT、MRI能帮助明确诊断和了解病情的轻重。 治疗:症状轻者可作理筋、药物、针灸等治疗;症状重者可作麻醉推拿、骨盆牵引等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2.腰部扭挫伤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