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 修订本 - 图文

古代汉语 修订本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9:32:59

进层、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

与、及、而、则、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等),有的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如:则、而等),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等)。

这里主要介绍“与、而、则、以、虽、然、之”。

二、“与”的用法

主要连接并列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连词“和”“跟”等。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例: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二)连接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 例:

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墨子·经说下》)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chèn)者,皆不为奴。 (《汉书·刑法志》) 注意:

区别连词“与”和介词“与”。有三点: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可以换位;介词“与”跟后面的成分为介宾关系,不能和“与”前面的成分换位。 例: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学鸠与蜩笑之。 与:连词 汉王与义帝发丧。(《史记·高祖本纪》) ≠义帝与汉王发丧。 与:介词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之”,连词“与”不连接代词“之”。 例: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诗·邶风·泉水》) 3、介词“与”后面是宾语,可以省略,连词“与”后面是并列成分,不能省略。 三、“而”的用法

连词“而”一般用来连接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有时连接名词,这时名词一般作谓语。

“而”连接的前后成分有三种结构关系: 并列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 连接名词也是并列关系。 (一)前后成分为并列关系 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注意:顺接和逆接

顺接:“而” 前后两成分是并列或相承语义关系,“而”犹“而且”;

逆接:前后两成分是相对、相反或转折语义关系,“而”相当于 “但”、“可是”。 前面举的三例是顺接。

下面两例分别是顺接和逆接: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前例“而”顺接,后例“而”逆接。 (二)前后成分为偏正关系

所连接为状语和谓语动词,两成分语义相承,是一种顺接。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北而攻齐,东而攻越。(《墨子·非攻中》) (三)前后成分为主谓关系

即连接主语和谓语。“而”分别有“却”、“如果”、“则”的意思,有时仅表强调主语。 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国语·周语上》)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注意:

“却”、“如果”、“则”等义不是“而”本身的含义。“而”是个单纯的连词,这些意义是“而”所在句子跟其他句法成分所构成的关系意义。 比较: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鄘风·相鼠》)

前两句为转折义,后两句为假设义。 (四)“而”连接名词性成分

“而”有时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条件:名词性成分作谓语。 例:

严禁复制 不可修改 40 整理人:余俊利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山海经·海内东经》)

余狐裘而羔袖。(《左传·襄公十四年》) 四、“以”的用法

连词“以” 连接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手段和目的,原因和结果,连贯、并列、偏正等。

(一)手段和目的关系 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以”可译为“来”、“用来”。 例: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二)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息夫躬传》)

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三)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或先后发生,或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四)并列关系

“以”相当于连词“而”,前后成分不分先后,可以换位,有的不能换位。 例: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五)偏正关系

“以”连接前项状语修饰后项中心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例: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 注意:连词“以”和介词“以”的区别 不同点主要在于:

介词“以”和后边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去修饰限定谓语:

以(介词)+宾语+谓语

连词“以”前后成分,都是谓语,都用去陈述主语:

状语+以(连词)+谓语 谓语+以(连词)+谓语 五、“则”、“然则”的用法 (一)连词“则”的用法

一般连接分句,也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

“则”前后成分有五种语义关系:

时间或因果顺承、逆时相承、假设、让步、转折。

1、前后成分有时间或因果顺承关系 例:

(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时间顺承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遊》)——因果顺承 2、前后成分有逆时相承关系

“则”后面出现的事情,比前面的事情先发生,“则”有“(原来)已经”之意。 例: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前后成分有假设关系

“则”用在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设情况,后分句表示结果或结论。这种“则”有“如果”的意思。 例:

时则不至,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遊》)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无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史记·李斯列传》) 4、前后成分有让步关系

“则”用在前一分句中,表示姑且肯定分句所述情况,后分句转述正意,“则”有“固然”“倒是”等意义。 例: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严禁复制 不可修改 41 整理人:余俊利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前后成分有转折关系

“则” 前后两成分或分句意思相逆转,“则”有“可是”、“却”、“反而”等意义。 例: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

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吕氏春秋·审分》) (二)“然则”的用法 1、词组“然则”的用法

“然则”原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应有的结果,意为“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 (《左传·成公三年》)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战国策·赵策》) 2、连词“然则”的用法

“然则”后来凝固成一个词,相当于“那么” ,“然”虚化无义。 例: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虽”、“虽然”的用法 (一)连词“虽”的用法 连接分句,表示让步。

按其意义,“虽”所在句子表示的让步有两种:

事实性让步 假设性让步 1、事实性让步

“虽”字所在分句所述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例:

许既伏其罪矣,虽有君命,寡人弗敢与闻。(《左传·隐公十一年》)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2、假设性让步

“虽”字所在分句所述情况是一种假设事情。“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纵然”,“即使”。 例: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二)“虽然”的用法 1、词组“虽然”的用法 “虽然”原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词组,多单独成句,义为“虽然如此”,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相当于“如此”。 例: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2、连词“虽然”的用法

中古以后“虽然”凝固成连词,与现代汉语“虽然”相同,“然”虚化不再含“如此”义。 例:

虽然有以,非鬼非蜮,乃必忧矣。(庾信《竹杖赋》)

虽然怀孕十月,却仍然愁忧。(《敦煌变文集·太子变道》)

七、“然”、“然而”的用法 (一)连词“然”的用法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可是”或“但是”。 例: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

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子·问田》)

(二)“然而”的用法 1、词组“然而”的用法

“然而”原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词组,义为“如此,而”,“虽然如此,却” ,其中“然”指代上文作为一种条件,“而”表示转折。 例: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史记·李斯列传》)

2、连词“然而”的用法

战国后期有些“然而”的“然”不再有指代作用,“然而”凝固成一个连词,相当于“可是”、“但是” ,并延续到现代汉语。 例: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下》) 八、“之”的用法

(一)连词“之” 的来源

上古指示代词“之”有时复指主语或定语 。 例:

皮之不存,毛将按傅?(《左传·僖公十四

严禁复制 不可修改 42 整理人:余俊利

年》)——皮之不存:皮这种东西不存在。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你们这两兄弟。

这种复指代词“之”虚化其指代作用,演变为连词。上两例“之”也可视为连词。 (二)连词“之”的用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2、连接主语和谓语; 3、连接主语和介词短语。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所连接的两成分间有领属、修饰、限制、分数等关系。 例: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是子也,虎豹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2、连接主语和谓语

所连接的主语和谓语被取消句子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充当主语、宾语、状语或分句。 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遊》)

3、连接主语和介词短语

介词主要有“于”和“与”。“于”义为“对于” ,“与”表示两者关系。 例: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今人主之于言也,悦其辩而不求其当焉。(《韩非子·五蠹》)

且今时赵之与秦,犹郡县也。(《史记·张仪列传》)

第九节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词是专门用来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作用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语气。

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分为句尾、句首和句中三类。

古代汉语中语气词可以连用。 (一)句尾语气词

根据语气特点,分三种: 1、陈述语气词

2、疑问语气词 3、感叹语气词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没有祈使语气词。 1、陈述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 1)也

表示静态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 A.用于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尾。 例: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遊》)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遊》) B.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末

疑问和祈使语气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语调等表示,“也”仍表确认,是次要语气。 例: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矣

表示动态的变化结果,把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一种情况报告出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

A.用在陈述句或描写句末,表示已然或将然(将然:预料或假设事情已发生)。 例: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矣:表已然。 子曰:“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矣:表将然。

B.用在疑问句或祈使句末

疑问或祈使语气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表示,“矣” 仍表示已然或将然,是次要语气。 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注意:

“也”、“矣”的差别。 《淮南子·说林训》:“也之与矣,相去千里。”语气上,“也”对本然事物作静止性的肯定确认,“矣”对变动性动作行为作变化结果的描述。 试分析:

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论语·先进》)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 3)已

由动词虚化来的语气词,与“矣”接近,但有不同。“矣”报告变化的事实,“已”表示事情

严禁复制 不可修改 43 整理人:余俊利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 修订本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进层、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 与、及、而、则、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等),有的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如:则、而等),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等)。 这里主要介绍“与、而、则、以、虽、然、之”。 二、“与”的用法 主要连接并列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连词“和”“跟”等。 (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例: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二)连接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 例: 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