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方法。要做到“求甚解”,第一步,自然从逐词逐句的了解入手。仅仅翻了字典,知道这一词 这一句什么意思,还不能算彻底了解,必须更进一步,知道这一词这一句在某种场合才可以用,那才是尤其到家的方法。
总之,对于一个词儿,一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 它的意义。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不同的,相互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同这样的方法得来的,才是彻底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好比积钱,辛辛苦苦工作,积一个是一个。积钱还可以 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是投机,或是舞弊,突然之间到手十万八万。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不然,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方法。
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自也不能一律。多 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若在学校国文课里,这些方法便是共同讨论的主要材料,或由教师指导,学生再来深求,或由学生提出,教师加以纠正或补充。若是独立自学,这些方法也得充量发见 ,充量应用。在练习的时候,使用方法去对付文字,意念中有方法存在。到后来纯熟了,遇见文字自然能用最精到的眼光去看它,意念中不再存什么方法不方法,那便终身受用不尽了。 ——《阅读要“求甚解”》,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8、169、172页 4、朗读与吟诵
●从前的人读书,多数不重 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 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页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 ,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 ,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见《叶圣陶教育论集》第125页
●吟诵的语调,有客 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种语调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 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再说强弱。表示悲壮、 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再说缓急。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哀、仁慈 、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 。??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页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 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着国语的语音, 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着移情动容。??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
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的吟诵。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 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并且,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字理解与否,听他的宣 读是最方便的方法。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页 ●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 读,乃至口腔喉舌决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 的意义,读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胡里胡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教育论集》第124页
●无论读课文或是课外读物,无论出声朗读或是轻轻讽诵,严格要求学生口到心到,务使口头的轻 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领会和感受相印合:该是个积极有效的办法。还有,造成有利于养成说话的好习惯的环境,也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如果造成这样一个环境,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 便,都把说话当一回事,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将会事半功倍。 ——《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36页
●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剧本,几个重要的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 言教育。 ——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 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象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 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作,要读的自然流畅。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 育论集》第144页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5页 5、培养语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 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
●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 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向契合。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8页
●要鉴赏文艺,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 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 265页
●要想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8页 6、加强历练
●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 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说阅读跟写作的能力差,并不指没有阅读过,没有写作过,是指以往的阅读跟写作还不怎么得其道,因而经常的历练多半成了白费,不能够养成好习惯。现在 要来补修,当然得竭力争得其道,跟着还得经常的历练,才可以收到实际的效果。 ——《〈大学国文〉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6页)
●国文教学 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所谓训练,当然不 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 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
——《国文教学的两 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譬 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的适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然注意练习,其实练得不太多,这就 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 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 师的方面来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暴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 ,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凡属训练的事都如此,说话训练当然包括在内。 ——《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37页
●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 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语言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领会,去比较,这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 。
——《怎样教语文课》,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64页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
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
●练即实践,即认真执笔为文,此断不可 少。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 ——《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8页
●总起 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 ——《认真学习语文》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 ,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能往前游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 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 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的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 到真本领。
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道理不是嘴上说说的,是从实践里归结出来的。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0-141页
●我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 识”,好像只要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现在大家既然用惯了“知识”,这个词,那么就得把这个词的意义扩大,把能力也包括在内。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 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关于编教材》,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16页
●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 ,只是个开始而不是个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 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如果只讲说指点,而疏于督促,要求技能技巧在他身上生根就很难说了。 ——《改变字风》,见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4页
●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 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 。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采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 强做作,要读得自然流畅。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 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向人家打听,听听人家的意见,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吸收的好习惯还得在继续不断的阅读中养成,发表的好习惯还得在 继续不断地写作中养成。废书不观,搁笔不写,尽在那里问什么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以为一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