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7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缎花纹,隐喻自己的花样年华。
B.诗的开头作者不写他物,以“锦瑟”开题,以“无端”发问,而后以“思”引出对“华年”的叹息,看似刻意为之,实是自然而成。
C.四个典故,组成一个共同的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和深沉喟叹。
D.结尾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让诗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E.诗人借用典故、比兴和比喻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出朦胧境界,形象地传达出感伤之情。
解析C项,应为“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E项,“比喻”应为“象征”。 答案CE 2.这首诗的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可以按照律诗四联分别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分析。尾联在诗中是“合”,即总结合拢,归旨点睛。
参考答案尾联是对上文的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回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惘然”的感受,现在更甚。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 )
A.锦瑟指的是绘有锦缎般美丽花纹的瑟,据说原先有五十根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声调悲凉。用瑟的锦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诗人写玄宗为“六军”所逼,在马嵬赐死贵妃,既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指责,又有同情之意。 E.诗歌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读之心痛;四联八句全部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讽刺,读后回味无穷。
解析D项,“又有同情之意”不正确,本诗是咏史诗,借玄宗故事,讽刺其荒淫误国;E项,“四联八句全部运用对比手法”不正确,首联没有对比。 答案DE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一联手法上是对比,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与普通百姓夫妻对比,目的是表现作者对唐玄宗的嘲讽。
参考答案对比的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二、语言运用
5.下面是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汽,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析题干要求“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20字左右”。题目给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角度对新诗加以简评,二是给编辑部写信推荐这首新诗。对于第(1)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比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只要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赏析即可。第(2)题,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以李明的名义,这就要注意用词的得体性;二是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推荐,这可以参考第(1)题中给出的几个角度。
参考答案(1)从意象上说,原诗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在雨天想念与友人一起的时光,表达希望能够和友人再次相聚的情感;新诗的意象很多——雨、弥漫的水汽、浸润的家书、池塘、秋水、红烛的芯子、西窗的烛光,通过对雨天的事物和室内温暖的烛光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感情的深厚,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2)××诗刊编辑部:
刚从好友处获得一首新诗,改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作者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新诗的结构相对灵活,意象的描写和原诗相符,意境深远,耐人回味。诗中将静止的事物进行了动态的描写,如“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表达思念反反复复以及思念之深。诗句最后点明回忆的美好,饱含作者美好的期盼。这番改动既抓住了原诗的灵魂,又赋予它新的气息,对现代新诗如何从传统诗歌中汲取养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故向贵刊推荐,望贵刊能够提携新人。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8年6月7日
6.根据画线句子,用平实的语言表述李商隐用典的两个特点,不超过15字。
李商隐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一首律诗的主要部分里完全通过典故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典故经诗人恰当安排,立刻系统化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我们看到的不是片断拼凑的七宝楼台,而是妙思织成的天机云锦。
解析本题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作诗运用典故的要求与“这些典故经诗人恰当安排,立刻系统化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意相关,据题干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精心组织(构思);②典故之间有内在联系。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马嵬(wéi) ..杜鹃(juān) .B.惘然(mánɡ) .意蕴(yùn) .C.琴弦(xián) .
报晓筹(shòu) .
仰慕(mò) .典籍(jí) .未卜(bǔ) .
驻马(zhù) .D.阜盛(bù) .和煦(xù) .答案C 传宵柝(tuò) .
木讷(nè) .冉冉(rǎn) .
解析A项,“筹”应读“chóu”;B项,“惘”应读“wǎnɡ”,“慕”应读“mù”;D项,“阜”应读“fù”。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C.只是当时已惘然 ..D.海外徒闻更九州 ..答案D 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 B.蓝田日暖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宵柝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庄生晓梦迷蝴蝶 ..C.沧海月明珠有泪 .答案B 5.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 ① 。 月榭故香因雨发, ② 。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解析律诗起承转合中,中间承转是两副对联。对联除对上下句音韵平仄有严格限制外,词性、词意的一一对应也不可忽视。例如,“他年”与“昨夜”都是表时间的名词,“断”和“惊”都是动词。 答案A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
D.当时七夕笑牵牛 .
解析B项,“梦”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梦。
D.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C项,是写当时真实的唐玄宗、杨贵妃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惘然:迷惘,茫然。 徒闻:徒然去打听。
解析D项,“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