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兽医(原版讲义)
关。
C.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D.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 第二节 血
血的生成
血的循行
血的功能
一、营养 二、滋润
血的濡养功能: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志活动正常 血的功能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惊悸,失眠,
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等。
?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动物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病理:伤津和脱液 二、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全身之气
?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A.气能生血
气对血 B.气能行血 气为血之帅 C.气能摄血
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瘀时,活血+行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 血与津液的关系
A.血能生气
血对气 血为气之母
B.血能载气
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气与津液的关系
A.气能生津
气对津液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
气+固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F气能生津 G气能行津H气能摄津 I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
第四章 病因学说 Theory of Etiology
概 述
?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询问病因 2.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 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 ? 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
中医病因:1.六淫 2.疠气 3.七情 4.饮食 5.劳逸 6.痰饮 7.瘀血 8.结石
9.外伤 10.寄生虫 11.药邪 12.先天因素 13.医过等
西医病因:1.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 3.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 4.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 5.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 6.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
? 第一节 六淫
一 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 二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 外感性 2 季节性 3 区域性 4 兼挟性 5 转化性 三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 风 邪
1 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风为阳邪,轻扬 开泄,易袭阳位 B风性善行而数变 C风性主动
D风为百病之长 (二) 暑 邪
1 基本概念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炎热 阳热证 高热、烦渴、面 红、脉洪大 B升散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 气短乏力。
C多夹湿 湿暑夹杂证 身热不扬、烦渴、 身重倦怠,苔黄腻 中暑救治?
大中等家畜:急救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急救:
1)将患畜移至通风荫凉处,保持安静。 2)以新涉冷水淋头或灌肠。
3)针刺耳尖、尾尖,严重时直接放血。 对症治疗:
草药:冰糖草、火炭母、布渣叶饲喂 方剂:百虎汤(P311),香薷散(P320) 单方巧治:
西瓜、苦瓜、冬瓜捣汁取水,胃管灌服。 家禽:驱赶至通风荫凉处,绿豆冰糖水喂服。 (三) 湿 邪
1 湿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湿为阴邪,易阻滞 气机,损伤脾阳 B湿 性 重 浊 C湿 性 黏 滞
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致病特点 阴
邪 阻遏气机,损伤脾阳 见脘腹胀满,食欲减退
粘 症状的粘滞性 分泌物和排泄物多滞涩不畅
滞 病程的缠绵性 湿疹、湿疮、湿温病程多较长或反复发作
重 沉 重 感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浊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
趋 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 带下 泄泻 痢疾 下肢水肿 下肢溃疡 下
(四) 燥 邪 1 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2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皮肤干涩甚则皲裂 鼻干咽燥 口唇燥裂 毛发不荣 小便短少 大便秘
结
B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 痰黏难咯 痰中带血 (五) 寒 邪
1 寒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 性 凝 滞 C寒 性 收 引 致病特点 :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B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六) 火 邪 1 基本概念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火、热的异同
联系:本质均为阳盛,均为外感六淫,致病基本相同。
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2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B火 热 易 扰 心 神 C火 热 易 伤 津 耗 气 D火 热 易 生 风 动 血 E火 邪 易 致 疮 痈
为阳邪 发为实 热性病证 高 热、烦 渴、汗 出、脉 洪。
性趋上 侵害人 体上部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
易扰 轻者 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 心神 重者 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易生风 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 迫血妄行 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
第二节 疠气的概念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