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单元测试题)苏教版必修3
第1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基础部分
1.要得到最新的科技进展信息,下列信息来源中不合适的是( ) A.电视 答案:D
2.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水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答案:C
3.观察环境污染及调查应( ) A.停课进行 C.动手治理 答案:B
4.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答案:D
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将生物园里的二倍体黄瓜分为四组,处理方法如下表。其中最可能获得二倍体无籽黄瓜的处理组是( ) 组别 处 理 甲 乙 丙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后,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柱头,然后再套上纸袋 B.乙组和丙组
D.丙组和丁组
丁 开花前套上纸袋,开花后,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柱头,然后再套上纸袋
B.选择项目不宜过大 D.通知工厂、企业停产
B.报纸
C.互联网
D.图书
自然开花后,用适宜浓度的状态 生长素处理柱头 m]A.乙组 C.丙组 答案:C
6.“白色”污染是指( )
用心 爱心 专心
A.采矿业白色的废石 C.造纸业的废料 答案:D
B.造纸业的污水 D.废弃的塑料制品
7.“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假期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假设:叶片变红受温度的影响。
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有关资料”应为__________。
实验材料:盆栽的黄栌树、透明的恒温箱等一些必需的实验用具。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答案:有关资料:当地气象资料
实验步骤:(1)取甲乙两组盆栽黄栌,分别放入两只透明的恒温箱,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2)甲装置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乙装置除温度同外界环境相同外,其余条件都与甲一致。(3)若干天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1)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叶片都变红(或都不变红),假设不成立。(2)如果实验组叶片变红而对照组叶片不变红,假设成立。 迁移应用
8.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 m、500 m和1000 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 m和1000 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 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__ 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__________。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 答案:(2)10、500、1000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与10 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500 m和1000 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 m处野菊矮,比原海拔处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