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我们来聊聊《史记》
2.介绍《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这部书是谁写的呢?(司马迁),司马迁是怎样写成这部史书的?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过渡:“发愤”是什么意思?(决心努力)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读一读二、三节,想一想,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1.父去时 牢记嘱托,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发愤源自父亲的嘱托 2.受辱后 忍辱负重
过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还因为什么?(他入狱受酷刑,又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在司马迁的一生中遇到了什么灾难?
(1)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2)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3)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4)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
(5)司马迁的心理是什么滋味?(痛苦、难过、悲伤、气愤) (6)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过渡:痛苦与耻辱同在,嘱托与梦想共存,他该何去何从,最终他要怎样做?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2)生汇报:有的人死的有意义,有价值,这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认为写完史书,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果血溅墙头,是没有意义的。
在生活中活得有意义的人有邓小平、毛主席,海伦、阿炳…… (3)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4)司马迁为了活得有价值,所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发愤源自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1)引读: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让学生结合关键词谈谈感受。(司马迁的发愤)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在这些情况下是怎样发愤的?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