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a.盛有b.从烧杯A中取少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验约20mL量溶液置于试管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步蒸馏水中,向其中慢慢滴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骤 的小烧加浓氨水,观察溶杯A中液颜色有什么变加入5~化 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实 验装置 实溶液仍溶液变红色 验为无色 现象 解水不能氨水能使无色酚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释 使无色酞变红色 酚酞变红色 实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分子是在不运动着验的。 结论 课堂讨论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 归纳总结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