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 - 图文
第五章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规划期内,合肥市必须坚持贯彻国发[2008]3号文精神,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立市之本,以建立集约型社会为目标,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参照附表6),积极推动土地管理创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重新审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设计规范,凡与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不一致的,要及时修订;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节约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技术规定。
第二节 土地节约集约建设模式
规划期内,合肥市将以“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节约集约,效益提升;示范带动,项目引领”为基本原则,通过“141”统筹、工业集聚、老城区有机更新、城中村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模式,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一、“141”统筹发展
引导中心城市向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模式扩展,严格按照统筹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要求,积极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实现“141”
22
协调高效发展。
全面提升和完善主城功能,优化环境,改善交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整合行政办公资源;整合发展东部组团、西南部组团、西部组团、北部组团,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产业链,使之成为地区性产业基地;紧凑开发滨湖新区,应用现代规划理念,因地制宜,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稳步建设生态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滨湖新区。
二、加快开发(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瑶海经济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和双凤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集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型产业,完善环境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效益和节地效益。
统筹开发园(区)布局,整合开园(区)资源,优先开发空闲、闲臵、废弃和低效利用土地,以“集约”促“节约”,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集群发展的开发(园)区体系;加强管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开发园(区)土地利用监管,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开发(园)区管理新机制;项目设计、建设和验收必须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三、有机更新老城区
异位臵换,以商服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臵换住宅用地或其它类型用地,以空间垂直利用替代平面利用,发展多层与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密度,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共享集中,以城镇居民公用共享的理念对城镇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如车库、供热中心、给排水设施等进行合理规划,进行集中建设,
23
有效地提高城镇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内涵挖潜,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城镇居民集中入住居住小区,对连片式建筑根据万人或千人指标,建设各项配套设施,严格控制用地面积。
四、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破旧立新、双向利用、加倍节约、集约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改善居住环境和社会治安,全面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集中连片改造城中村,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确定改造范围,制定统一标准,综合平衡改造项目的拆迁安臵、开发和配套设施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开发用地;实行阳光操作,严格审查,制定拆迁补偿安臵方案,实行“三榜”公示,确保拆迁安臵公开、公平、公正;综合改造,优先建设安臵房和配套设施,改造范围内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村委会转为社居委。
五、紧密结合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把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集约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特色更为突出,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明晰责任,各司其职,按照“民为主、村负责、乡实施、县统筹、市补贴”原则,统一标准,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合肥市投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实行“五统一”;按照“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24
第六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合肥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确立为: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和谐高效、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创建并争取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力争到2012年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将合肥市建设成为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高效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型生态城市。至2020年,合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达330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每万元4.0千克;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超过3.5%。
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根据合肥市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分别提出合肥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镇用地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在可持续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用地的同时,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农业生产空间,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推广“水田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加强对资源的多重开发利用,加大科技含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证农业土地生产可持续功能。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