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摘要:以人为本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人民利益至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价值评价标准,这不仅将促进人类社会全面综合的发展,而且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其着眼点在于人。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是某个超人主宰的附庸或工具,而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根本、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人不仅创造了世界和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人的创造本质的存在,确立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了人的世界和社会要以人为本。以胡锦涛为首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可见,自然运动是没有人参与的,而社会活动则是人自觉参与的活动。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源就在于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正如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的阉割和扭曲,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发了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观。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这就蕴涵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思想,即消灭贫穷,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邓小平认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实践才能实现。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和首创精神,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厚基础。并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同志,党的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