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技巧导学案

2018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技巧导学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2 10:12:37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答案】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 “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名师点睛

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第2题中,根据注解可知,“簪弁”指官员身上的服饰;根据上文,“荷衣”应该是农人的衣服。这样就可判断二者分别指代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这属于具体代抽象。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

考向三 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月陵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案】该句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淙淙的泉水声在宁静的月

夜响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林下泉声静自来”,营造了月夜静幽的氛围,而淙淙的泉水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宁静,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出运用的反衬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运用该表现手法所起到的效果。

名师点睛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如第2题。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答案】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 “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