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教育简史考题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正业居学,藏息相辅 (三)禁于未发,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五)相观而善 (六)循循善诱,启发教学 (七)因人施教,长善救失 四、赋予教师极其崇高的地位
(一)尊师重道 (二)教师要求 5.评述汉唐文教政策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实施:
1建太学,设儒家五经博士以宣传,研究,发扬儒家学说. 2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的贡举制度
3召开大型儒家思想学术讨论会来研究儒家五经,进一步使儒家著作经典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4整理古籍,厘定文字 5尊孔崇儒
唐代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1统一经术
2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建立唐律,唐礼。 3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 4尊崇孔子为先圣
5唐代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文教政策 6.唐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成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2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 3 教育等级性较强
4 形成了初具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 5 教育,研究,行政三者一体
7.隋唐科举制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的社会作用:1 首先表现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封建中央的吏部,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其次 使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再次 较广泛的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社会平民自大打开入市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亦即中小地主和社会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高官厚禄。对当时的立志改革有一定的好处。
但与此同,去点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表面上看是公平竞争是不尽然。 科举制的教育影响; 1 科举制的产生使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科举制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由很大的影响。 8.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 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了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
第二 突出进士科,并改革进士科考试内容,罢贴经、墨义,重策论经学,加强了实际能力
考试。
第三 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第四 完善科举制度,防止舞弊。
第五 在科举和学校之间 强化了学校的教育力度。 9. 评述韩愈“师道观”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0. 关于朱熹小学大学的划分理论、及“六种读书法”评述 一、关于朱熹小学大学的划分理论
朱熹认为,教育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教育阶段。也即小学和大学二类学校。他将8到15岁划分为小学阶段,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他认为小学是基础。想要培养人才,便要从儿童时期抓起,从具体生活细节入手,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之习,并且要加强练习,使之从小便养成合乎“孝悌诚敬”的封建道德行为习惯,为大学的学习夯实基础。而大学,朱熹认为应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究。大学主要教育如何探究穷理的功夫,着重讲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学识上由更深的造诣。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创见,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要重视儿童教育
朱熹在《小学题记》中指出:“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也就是说,如果儿童时期便灌之以封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那么,儿童就会随时间推移养成合乎封建社会要求的思想习惯。这一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是人“打胚模”的阶段,“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及至长大,便只理会穷理致知的功夫,而今自小失了,更补填实是难。”[7]于是朱熹又提出了“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格不胜患也。”[8]即要重视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在知识才干的增长的同时,思想到的品质同步发展。同时,朱熹还编写了《小学》,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有专为蒙童编写的《蒙童须知》和《训蒙诗》等,这些在我国古代教材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二)、强调小学与大学之间的连贯性
朱熹不光注重学习阶段的划分,又充分考虑到了二者的连贯性。这是他教育思想的进步之处。他在《小学辑说》明确指出:“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以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入熏莸冰炭之相反儿不可以相入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9]。也就是说,小学时大学的基础,只有打好、打牢小学的基础,才能在进入大学后不打费力气的了解诸如穷理等的功夫。而大学则是在小学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提炼,从具体的实物中学会归纳、总结一般规律的本领,探究“形而上”的东西,同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道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目标。
撇开朱熹在这两个阶段所授的某些封建道德思想来看,他关于学习阶段的理论是具有许多合理性的,它适应了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在今天看来,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朱熹六种读书法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1130—1200)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蔡元培曾以之上比孔子,说:“宋之有晦庵(朱熹号晦庵),犹周之有孔子,”日本三浦藤作说他“极以欧洲近世代表的哲学者康德”。的确,朱熹治学勤奋、精谨,学识广博,著述宏富,创建颇多,是一位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得益于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张洪、齐熙非常注意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把朱熹论读书方法的话摘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后被程端礼辑入《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而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朱子读书法》将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概括、归纳为六条。 一、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注意力高度集中。朱熹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凭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只有如此专注才能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本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在此,朱熹特别推崇苏轼的做法,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这样以问题为中心读书,目标明确,易得实效,数遍后全书内容即可了然于胸。
二、循序渐进。所谓“循序”,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在教材方面,朱熹认为读“四书”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在依照能力方面,朱熹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读书不可贪多,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所谓“渐进”,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逐篇逐章去领会。朱熹说:“读书如园夫灌园。善灌者随其蔬果根株而灌之。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也。”他还以人吃饭为譬说明读书宜渐进,他说:“如人一日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功夫,亦有限,不可衮去都要了。”概括起来,循序渐进就是要求“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三、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反复诵读,至滚瓜烂熟。朱熹称颂张载关于熟读的要求,说:“横渠(张载人称“横渠先生”)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熹不仅要求读书成诵,而且要求读书遍数。认为“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为了提
高读书效果,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到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曾自述某熟读的例子说:“某少时为学,十六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后得谢显道《论语》甚喜,乃熟读,先将朱笔抹出语意好处。又熟读得趣,觉得朱抹处太烦,再用墨笔抹出。又熟读得趣,别用青笔抹出。又熟读得起要领,乃用黄笔抹出。至此自见所得处甚约,只是一两句上,却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胸中自是洒落。”用不同的色笔圈点可增进记忆、加深理解,为熟读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所谓“精思”,就是反复寻绎文义,使书中意若出己之心。朱熹认为熟读、精思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读得熟,自然思得精。认为精思“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他的学生黄干曾描述朱熹注《四书》时精思时情形,他写道:“先师之用意于《集注》一书,愚尝亲见之。一字未安,一语未须,覃思静虑,更易不置,或一二日而未已,夜坐或至三四更,如此章(系指‘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章)乃亲见其更改之劳。对坐至四鼓,先生曰:‘此心已孤,且休矣!’退而就寝,目未交睫,复见遣小吏持版牌改数字以见示,则是退而未寐也。未几而天明矣。用心之苦如此。”朱熹自己可称得上是熟读精思的典范。
四、虚心涵泳。其义有四:(一)客观的态度,即“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读者应站在著者的立场解释书意,而不应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揣测古人的本义。(二)不执著己见。朱熹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三)公正的态度。朱熹认为:“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的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也就是说,读书时遇到不同的解说,应持公正态度,细心分析比较,以求最确切的解释。(四)接受平正简明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他说:“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汨乱义礼之正脉。”
五、切己体察。就是要求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合起,并以书中道理知道自己的实践。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着,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礼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并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有不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
六、着紧用力。就是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并且坚持到底而不懈怠。朱熹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又说:“读书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莫更回头是得。”他还说:“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杆不可放缓。”他继续打比方说:“看文字须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做功夫一似穿井相似,穿到水处,自然流出来不住。”
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是朱熹的六种读书方法。朱熹运用这些方法取得了治学上的巨大成绩。朱熹曾作有《关于偶感》诗,表现了读书有得的欣喜之情。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读书方法虽然仍有忽视社会实践、缺乏质疑问难精神等不足,但它作为我国古代学者关于读书的最充分、最系统的论述,具有经验总结意义,因此在今天仍有研究、参考、借鉴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11、宋代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对当今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书院的教育宗旨是以讲明研讨封建道德的义理为其服务的。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
(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