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第一课时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教学 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课件。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元日”这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陌生,而“春节”是人导入 ( )分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所共知的,以“春节”钟 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天。 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题。】 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新课 教学 ( )分钟 (课件出示4:生字) 屠 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理解诗中的“爆竹”、“屠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5)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别,说出了这些,这首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一大半了。】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6) 旧 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 ”左窄右宽,“符 ”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7)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饺子和年糕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来年一年更比一年好。)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8)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