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次活动中具有怎样的独特的优
分析题:
一、2011年2月18日下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项目恳谈暨推介会结束后,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主引擎,将带动山东区域经济面向大海,如雄鹰般展翅欲飞。”请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背景、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什么?分析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答: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1.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2.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
37%,区域人口占全国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珠江流域,
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 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
生态文明建
个流域”的龙广西作为大西但随着由此,我国首个半它也将改写中国区环渤海经济中日韩自由贸易先集中集 31%。但在我仍是全国区为黄河流域内发展潜力和空使山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 50%以上,用。[3]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 3. 战略目标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逻辑关系上,总体规划要体现发展蓝色经济的重大意义、理论体系、宏观战略、改革创新等全局性内容,25个专项规划则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与总体规划有机衔接,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规划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等具体内容,两者“虚”、“实”结合,以专项规划的可操作性,保证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量化了各阶段的发展任务,提出规划基期为2010年,确定2015年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总的设想是,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到2020年,规划建设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海陆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显著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区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超过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
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经济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点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严格控制,区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4. 发展趋势
一、“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架构 (一)“一体两翼”的概念
“一体”,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它以胶济铁路和两条济青高速公路为轴线,东西绵延700多公里,是横贯齐鲁大地、挺起雄鹰脊梁的巨大躯体;它面积、人口、总量、收入等主要指标举足轻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它在发展中各部分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两翼”分别指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一体”是引领和带动山东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增长极,“两翼”对“一体”壮大和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一体”带“两翼”,“两翼”促“一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要战略,一改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思维框架,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各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把“五大板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一体”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主要进行优化开发,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成引领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区。“两翼”是山东相对落后地区,对其实行重点开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与此同时,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山东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扩大和深化开放的战略。“一体”与“两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东临大海,依托港口和临港经济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山东各地联系起来,把山东与世界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创造新的整体优势并推进“北接、南联、东进、西拓”。向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分享全国第三增长极之利;向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招商引资引智,提升产业结构与层次;向西,参与
西部大开发,为长远发展储备战略资源;向东,对接日韩及东北亚经济圈,进而走向世界,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在整合省内资源的同时,建立“外循环系统”,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一战略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体现了中央优化国土开发、建立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体现了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体现了淡化行政区划、推进要素流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走向。 (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架构的由来、进程与问题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山东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创新,也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举措。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增强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一体推进,两翼展开,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行政区域上,“一体”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构成,具体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德州、聊城10市。其中,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市构成“一体”的紧密层,泰安、莱芜、德州、聊城4市构成“一体”的外围层。
“两翼”,即南翼和北翼。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5市。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包括东营、滨州2市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乐陵市、庆云县、高青县、莱州市。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努力探索区域发展新思路,“一体”快速推进,“两翼”有效提升,继以胶济线为纽带的半岛城市群、构建日韩“引资高地”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后,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着力构建的“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增长基础比较稳固。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内外市场活力逐步显现。五年来,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和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各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
4、工业结构得到改善优化。五年来,在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带动下,各区域制造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5、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各区域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均高于38.0%。从占“一体两翼”的份额看,“一体”和北翼的工业利润占据绝对份额,达八成以上。其中,“一体”年均增加338亿元,2007年达到2078.8亿元,占59.3%;北翼年均增长38.0%,2007年达到856.7亿元,占24.4%。南翼份额有所提升,2007年总量为573.1亿元,占16.3%,比2002年提高3.1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水平有效提升。
(三)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体两翼”新战略,从过去着力从东西横向上解决东西差距问题,转而从南北纵向上探求山东经济协调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对山东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