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绝不是无原则、无界限地予以保护。 发生消费纠纷后哪些途径可以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烟草专卖等)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消费者在找经营者协商之前,应咨询或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新“三包”规定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清经营者在哪些方面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是退货、换物还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赔偿等。然后带着法规和实物、发票去找商场负责人,陈述自己购物及发现质量问题经过,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经过协商能得到满意解决最好。如协商不成,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如何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要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和被投诉单位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所购商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单位及交涉经过等内容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经消协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请注意,以下6种情况之一的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1.购买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或销售的投诉(不含农民购买自用的生产资料);
2.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经济纠纷的投诉; 3.个人私下交易商品,属于违约纠纷的投诉; 4.提不出被投诉者的名称、地址和必要证据的投诉; 5.司法、行政部门已受理的投诉; 6.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诉。
17
第三单元我是小交警 7、 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
一、 教才分析
本课包括“我认识的交通工具”“家乡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展览会”三大块内容。教材开课的通栏设计,是利用人类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展示了在陆地、天空、江河湖海各个领域人们设计并运用的各种交通工具。对于这些熟悉或是陌生的交通工具,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在指认回顾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性能、用途.。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交通工具的种类、特点及用途,了解当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和使用情况。 2、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懂得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 引导学生学习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 、 教材重、难点
重点: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人们为什么会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难点:交通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 、 课时安排:2课时
五、 教学活动设计
1、“我认识的交通工具”活动设计 (1)找一找。
让学生从寻找身边熟悉的交通工具入手,以加深对交通工具类别、使用范围、用途等方面交通知识的初步了解。 (2)说一说。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利用一些交通工
18
具的模型和图片加以说明,增强活动的兴趣。 (3)交流与展示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他们围绕身边的交通工具,谈见闻,包括见过哪些交通工具、各种交通工具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还可让学生谈谈某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发展或功用的知识趣闻。 2、“家乡的交通工具”活动设计 (1)竞猜游戏“是真是假”
选择一些地区的交通工具如大象、骆驼、雪橇、轿子、马车等图,帮助学生认识交通好工具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交通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可以利用竞猜游戏或“是真是假”现场互动游戏,提升学生对知识性学习的兴趣。注意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关资料准备。 (2)调查与分析
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分工进行社会调查。事先,教师要知道学生设计好调查提纲和记录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交通管理部门、社区人士、街坊邻居、父母、同学等。到街头观察与调查,一定要嘱咐学生注意安全。 当地交通工具变化的调查 时间 工具名称 特点及用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末、21世纪初
(3)通过学生填写自己家乡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和用途表,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展示活动可按小组或班级进行,教材留白的部分可让学生画画、贴贴、写写,目的是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时间成果或体验。 (4)交通工具展览会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交通工具的图片、玩具、模型展示出来,互相交流。 六、评价要点
(1)对交通工具的种类的了解程度,对各种交通工具、特点和用途的熟悉程度。 (2)参与调查、交流等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有计划性。
19
(3)在实践活动小组中是否能分工合作、统一协调。 (4)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
(5)在交流展示中是否积极、踊跃,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8 交通规则要遵守 教材分析:
“交通规则要遵守”这一主题设计了“放大镜”和“没有秩序就没有安全”两个活动内容。 “放大镜”通过一幅图画展示了交通规则的有关常识以及交通规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秩序就没有安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体验没有交通秩序就没有安全。 认知目标:
懂得交通规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情感目标: :
深感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一种义务感。愿意按交通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感到不满。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步骤和信息处理的方法,逐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放 大 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身边的交通秩序现状,明白什么是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什么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教学重点:
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通秩序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准备:课前安排学生观察上学路的交通秩序。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课。
1、(放录音:在繁华热闹的大街上,人们的喧哗声、汽车的喇叭声、摩托车的启动声、自行车的铃声……汽车的急刹车声和人的惨叫声)提问:马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