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玮古诗文部分题目汇编和详解

国家玮古诗文部分题目汇编和详解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5:55:19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 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 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 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 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 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 十四.(福建)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匪来贸丝, 。(《诗经氓》) (2) ,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

(5)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来即我谋 (2)积土成山 (3)飞鸟相与还 (4)彩彻区明 (5)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 (6)惊涛拍岸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高考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高考考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简析】厉鹗写水极具特色。由于阅历的限制,特别是审美情趣偏于柔美,因此,厉鹗的写水之作,更多的是宁静秀美的湖景。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厉鹗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 十六.(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 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十七.(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答案】B

【解析】B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给予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的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做此题,审题是关键,答题思路是诗歌“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在文本中的具体依据;拟写答案时,“平实”要从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来作答,“有韵味”要从内容上来探究。

13.这首诗是张未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期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 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1、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我们要努力学习,竭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2、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拥有,乐观面对;3、张耒教子用心良苦,让我体会到可怜天

搜索更多关于: 国家玮古诗文部分题目汇编和详解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