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9讲变异与进化练习(含解析)
变异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6月学考)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 )
A.缺失 C.倒位
B.重复 D.易位
解析:选D。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2.(2019·绍兴模拟)下列过程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 A.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青霉素产量更高的青霉菌菌株 B.通过诱导产生染色体组数增加的番茄,维生素C含量增加一倍 C.将抗冻基因导入西红柿,使西红柿在冬天也能长期保存 D.人类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后,引起猫叫综合征
解析:选A。紫外线照射能使青霉菌的基因突变频率增加,可获得青霉素产量更高的青霉菌菌株;诱导番茄的染色体组数增加,使其维生素C含量增加一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将抗冻基因导入西红柿,使西红柿在冬天也能长期保存,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人类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符合题意。
3.(2018·浙江6月学考)育种工作者利用某二倍体作物进行单倍体育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B.单倍体育种能排除显隐性的干扰,提高效率 C.花药离体培养是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有效方法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可获得纯合植株 答案:A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DNA结构改变 B.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F2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C.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的变异,也可能属于可遗传变异,如三倍体无子西瓜就属于可遗传变异
D.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解析:选C。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才是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得到的F2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基因分离导致的结果,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
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不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D错误。
5.(2019·嘉兴模拟)大麦是闭花授粉的植物,其杂种产量较高、品质好、耐病性高。育种工作者培育出某个三体新品种,通过该三体自交产生F1,以配制杂种和保留雄性不育系。雄性可育基因为Ms、雄性不育基因为ms、种皮茶褐色基因为R、种皮黄色基因为r。较短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在分裂过程中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含有较短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授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三体大麦自交时只会形成1种可育雄配子 B.该三体大麦自交后代F1会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 C.区分F1是否为三体的最简便方法是观察其染色体核型 D.在育种时选F1中的种皮黄色植株作母本可方便获得杂种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该三体大麦自交时只会形成1种可育雄配子msr;该三体大麦自交,产生的雌配子有2种,即基因型为msr、MsmsRr,产生的雄配子只有1种,基因型为msr,后代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MsmsmsRrr为种皮茶褐色雄性可育、基因型为msmsrr为种皮黄色雄性不育,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综上分析可知,区分该F1是否为三体的最简便方法是通过观察种皮颜色,三体的种皮颜色为茶褐色;F1中的种皮黄色植株基因型为msmsrr,表现为雄性不育,作母本可方便获得杂种。
6.(2019·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红色(RR)紫茉莉植株与白色(rr)紫茉莉植株杂交产生的F1 全为粉红色,因为环境温度的骤降,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粉红色植株且其所占比例为17/18(杂合子花色性状均表现为粉红色)。据此可判断该F1植株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 )
A.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重组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选D。由题可知,红色(RR)紫茉莉植株与白色(rr)紫茉莉植株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Rr,表现为粉红色。若环境温度的骤降使得某一植株发生变异,其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粉红色植株且其所占比例为17/18,则可能是由环境温度的骤降使得F1植株的基因型变为RRrr,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RR∶Rr∶rr=1∶4∶1,其自交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6)×(1/6)+(1/6)×(1/6)=1/18,杂合子的概率为1-(1/18)=17/18(粉红色植株),因此该F1植株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符合题意。
7.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1所示。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2。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 )
A.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 B.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 C.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析:选D。由图2可知,子代植株B中含有的基因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因此,父本提供了含有异常染色体的配子。又因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含有异常染色体的雄配子同时要含有正常的9号染色体,因此植株B出现的原因为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8.(2018·浙江11月选考)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同祖先遗传 C.长期人工选择 答案:A
9.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环境变化 D.生物变异
A.③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籽粒较大 B.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籽粒较小
C.若①和②杂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为1∶5∶5∶1
D.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
解析:选C。由于题干信息没有说明图示细胞是正常体细胞还是处于某个分裂期的细胞,甚至是某个配子细胞,所以不能完全根据细胞中基因组成确定该细胞发育成几倍体。③可能发育成三倍体,也可能发育成单倍体,但都不能结出籽粒,A错误;④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只能发育成单倍体,通常高度不育,没有籽粒,B错误;①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②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二者培育的植株杂交,前者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1∶4,后者产生的配子为A∶a=1∶1,所以杂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为AAA∶AAa∶Aaa∶aaa=1∶5∶5∶1,C正确;根据前面分析,①②③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可能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④细胞只能代表单倍体,D错误。
10.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子新品种的过程,以下分析正
确的是( )
A.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图中AAA个体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解析:选C。据图可知,aa变为A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对应的育种方式为诱变育种;Aa变成AAaa,表明染色体数目加倍,对应的育种方式是多倍体育种;⑥过程是将另一种生物的基因B导入基因型为AAA的个体中,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图中②过程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和秋水仙素处理的方法获得,A错误。③⑦过程也可以利用低温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⑤过程产生的三倍体(AAA)高度不育,说明两亲本具有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C正确。⑥过程属于基因工程育种,实质是基因重组,染色体组数保持不变,D错误。
11.(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12.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由图可知,1950~1980年间该种群A和a的基因频率不断在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项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图示不能说明该生物不同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B项错误;由图可知,196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