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届人民版 选修4.1 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单元测试
2017届人民版 选修4.1 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单元测试
1.(2016·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可以得出其措施为驻守军队,武力反击;修筑要塞,连接长城;推广郡县制,建立行政机构;修筑驰道,改善交通;调配人力,垦殖固边。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司马迁重点评价蒙恬修筑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忽视了民生,仅仅看到了
消极的一面,但是忽略了匈奴危及边疆的现实隐患,和修筑长城对中原地区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
答案:(1)措施:驻守军队,武力反击;修筑要塞,连接长城;推广郡县制,建立行政机构;修筑驰道,改善交通;调配人力,垦殖固边。 (2)评述:司马迁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忽视民生。司马迁看到了统一之初,民力有限,但忽略了匈奴危及边疆,以及修长城对中原地区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
2.(2015·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觏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和誉满东南的著名学者。他生活的时代,变革成为当时士人的共同认识和追求。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全部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是他在《上孙寺丞书》中所说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在《潜书》《礼论》《平土书》《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庆历民言》《周礼致太平论》等系列文章中,首次系统提出变革社会、富国强兵的主张。这些主张与后来王安石变法思想的诸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若单就理论论说而言,李觏的思想则更加系统而有条理。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改革的先行者》
材料二 时人余靖说:“李觏,博学通识,包括古今。潜心著书,研极治乱,江南儒士,共所师法。”这个评价看到了李觏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关注。
时人祖无择说:“《庆历民言》皆极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耳。”“真医国之书”道出了李觏救治时弊、经世致用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王国轩《李觏的历史及思想定位》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李觏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中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的基本情况即可。第(2)题第一问主要内容,由材料一得出主张社会改革,理财富国强兵等。
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严重,社会矛盾丛生,内忧外患严重;社会经济文化正逐步走向繁荣;变革成为当时士人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2)内容:主张社会改革,理财富国强兵;儒家思想在其学术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安民”和“济民”;反对(或主张抑制)土地兼并。 地位:是北宋改革的先行者;著名的思想家,思想系统而有条理;学术探索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2015·荆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等。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可知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同时说明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逐渐认可等;第二问,从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回答。
答案:(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 (2015·全国卷Ⅰ·T4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