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中古史考试整理

世界中古史考试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20:48:14

从经济上看,农奴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有自己的家庭。在事实上农奴具有财产权(法律上不承认,比如说其占有的小块土地)。农奴负担沉重劳役通常是每周三天,这种劳役可叫做劳役地租。法律上农奴属于主人,主人有权将其转让或出售。但农奴是“主人之人”不是“主人之物”,农奴的经济地位高于其法律地位。

哥伦布近代早期欧洲探险家、航海家。他在15世纪晚期制定了从西欧出发向西航行到达中国、日本、印度的海上探险计划,并于1492年率领船队从西班牙起航开始其探险活动。这次航行活动并没有到达他的目的地,却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打破了新旧大陆之间长期的闭塞状态。

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创始人是耶稣,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赛亚等概念,以《圣经》为经典,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的基本教义为: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从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后来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目前基督教是全世界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他的传世名作是《愚颂》。采用讽刺的手法,把“愚蠢”人格化,假“愚蠢”之口,对国王、教皇、主教、僧侣等的愚昧无知、贪婪欺诈、荒淫无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他赞美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繁缛仪式。主张消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教会,但并没有否定教会和教皇制度。他同教会斗争在客观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推动宗教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的宗教改革家往往把《愚颂》作为反对教皇统治的得力武器。

哥白尼革命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一生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学者。他分析了托勒密地心说的不合理之处,在名著《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论”:地球和行星绕轴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根本变革。哥白尼懂得自己学说的革命意义,害怕教会的迫害和研究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迟迟不敢公开全部研究成果——“太阳中心说”,直到年近古稀的时候,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由于日心说与基督教义相违,该书曾受天主教会查禁。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首倡者与领导者。他主张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是可以“因信仰得救”,并不需要通过教会中介,也不需要借助那些繁杂的宗教仪式。他提出指责教会贪婪腐败的《九十五条论纲》,号召人民起来公开讨伐教会的统治,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并引发了宗教革命。他的论著、教义广泛传播,形成路德新教派。

加尔文加尔文的名字与日内瓦密切相关,日内瓦在他的领导下改革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本人是法国人,因寻求避难先到巴塞尔。1532年,他脱离了罗马天主教堂,之后于1536年来到日内瓦,由于当地人民反对他的道德苦行,两年后他离开了日内瓦。但1541年他的追随者请他再次回到日内瓦。这一次,虽然他的标准和前一次一样严格,却比较有效。教堂会拥有优先于其他任何世俗势力的权力,并且为政府提供精神指导。卡尔文的“辛勤工作”的教义,以及“财富是上帝的奖赏”的思想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巨大。他鼓励学习艺

5 / 27

术与科学,并提倡手工和经商,从而促进了日内瓦的繁荣。

奥格斯堡和约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耶稣会大主教修会:又称耶稣连。由西班牙人伊纳爵·罗耀拉丁1534年在巴黎创立,并得到教皇保罗三世的批准。其目的是对抗当时出现的宗教改革运动。会规要求其会士立绝财、绝色、绝意的誓愿,特别强调无条件得绝对效忠于教皇。举办文化教育、指导灵修为主要活动。组织上效仿军队的编制,又森严的纪律,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该会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并广泛结交达官贵人,扩展势力,干预政治。曾于18世纪末被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解散,19世纪初又由教皇庇护七世予以恢复。随着西方殖民扩张,该会已遍布亚非拉美,今属大主教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性修会,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传入中国,曾于上海、江苏等地设立十个教区。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1556-1598年在位)。1554年同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结婚。1556年,其父查理一世退位后,继任西班牙国王,领有西班牙本土、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米兰及美洲殖民地,对内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专制统治,迫害异端,镇压1568-1570年莫里斯科人起义,并实行重税政策,维护其封建统治。特别是对尼德兰地区更实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高压政策,直接成了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索。对外连年用兵:1571年在勒班陀海战中,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打败土耳其舰队。1580年,兼并葡萄牙及其所属殖民地。1581年宣布尼德兰北方各省独立。1588年,派“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失去了海上霸权。在其统治期间西班牙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日衰。

收复失地运动亦称雷康吉斯达,西班牙文“再征服”的意思。公元8至15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8世纪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之后,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区和山区逐渐形成阿斯都里亚王国、雷翁王国、卡斯提王国、阿拉冈王国等基督教小国家。他们不断地向阿拉伯人进行斗争,收复被占领的土地。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斗争的主力军,领导权掌握在国王和贵族手中。1212年,卡斯提等国联军在多罗萨重创占领军。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的统一。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结束了长达七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S226;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伊丽莎白一世英国都铎王朝女王(1558-1603),在位时依靠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历行专制统治,她恢复了英国国教,规定了教义和仪式。颁布迫害破产农民的法律。鼓励向海外殖民,并于1588年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初步建立了英国海上霸权。支持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当政末年,专制王权同新贵族及资产阶级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6 / 27

胡格诺战争1562-1598年间,法国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1570年一度休战。1572年,圣巴托罗缪惨案后,战争更激烈,后因农民起义的发展和西班牙的干涉,双方相互妥协。1589年,格诺派首领亨利继承王位,世称亨利四世,改革天主教,并于1598年颁布南特赦令,宽容胡格诺派,战争始告结束。

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尼德兰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16世纪前期,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受到了宗主国西班牙封建专制及其支柱天主教会的严重阻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566年爆发了反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随即掀起了反西班牙统治的武装斗争,后遭到武力镇压和恐怖统治,尼德兰人民组织森林和海上游击队频频出击。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奥伦治.威廉被推为总督。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起义爆发,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1月8日,南北方各省缔结了《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但南方贵族慑于人民力量的壮大,转而与西班牙妥协,于1579年缔结阿拉斯同盟,承认西班牙是“合法的统治者和君主”。北方各省和南方部分城市则成立了以荷兰为首的乌德勒同盟,继续进行斗争。1581年北方各省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西班牙的统治,北方各省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连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的胜利是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后来各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做出了典范,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其主要的内容是确定皇帝选举法和规定诸侯权限等。1356年 1月和12月分别在纽伦堡和梅斯的帝国议会上公布。金玺诏书除序言外,共31章。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圣职选帝侯:美因茨、科隆、特里尔三大主教;世俗选帝侯:波希米亚王、莱茵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兰登堡的边地伯爵),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世俗选帝侯由长子继承、男性相续,领地不可分割。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未经特别许可,不准城市结盟;不准封臣反抗领主。选帝侯拥有监督帝国的新的职权。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采邑改革背景:查理?马特懂得仅仅镇压内乱、驱逐外敌,并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根本改变墨洛温王朝无条件封赠土地的制度,实行有条件的分封,将豪绅显贵跟王室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央权力。

内容:查理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收回采邑。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采邑,分封关系终止;继承人如愿继续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进行分封。

7 / 27

改革影响: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这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了。其次,封臣得到采邑时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加洛林朝的强盛创造了条件。737年,墨洛温朝末王死,查理不设新王,自己直接统治。查理为缓和与教会的关系,积极支持传教活动。740年,格雷戈里三世封他罗马贵族称号,赠以圣彼得墓钥匙。查理还答应帮助教皇反对伦巴德人,不幸741年逝世,没能实现。

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卡诺沙之辱10~11世纪世俗政权控制主教授职权,教会逐渐世俗化,教会威信大为降低,于是从教会内部渐渐兴起一种改革运动,要求教会独立,加强修道院管理 ,收回主教授职权,以防止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运动后期鼓吹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叙任权,甚至有权废黜世俗君主,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君主的长期斗争。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于1075年下令改革教会,收回世俗授职权.享利四世在沃姆斯堡宗教会议上宣布黜教皇.而教皇随后驱逐享利出教,黜其帝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之后便产生了历史上的卡诺沙城堡事件.但后来,享利四世另立新教皇,逼死教皇.最后在1122年双方通过沃姆斯堡宗教协定达成妥协.皇帝对主教的控制有所削减,不利于德国王权的集中.但从长期讲,教权终将从属于国家的权力

大空位时代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在世时,腓特烈二世就喜欢称自己为“西西里国王”,很少称自己为“德意志国王”。并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意大利南部,对德意志政治、经济缺乏关心,把德意志命脉要务交给德意志各诸侯管理,使这些诸侯发展成了独立的邦国。随着腓特烈二世的去世,他的超强手腕也随之离去。于是各诸侯都蠢蠢欲动,腓特烈二世的子孙也无法压制他们,大混乱时代就此开始。 城市同盟:建立地区性的城市同盟以求自保(著名的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正式形成于14世纪,核心城市是吕贝克,汉堡、不莱梅、科隆都是成员。 性质:城市商业组织,政治色彩较弱。

目的:保障贸易特权和商业利益。保护城市安全。

8 / 27

搜索更多关于: 世界中古史考试整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从经济上看,农奴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有自己的家庭。在事实上农奴具有财产权(法律上不承认,比如说其占有的小块土地)。农奴负担沉重劳役通常是每周三天,这种劳役可叫做劳役地租。法律上农奴属于主人,主人有权将其转让或出售。但农奴是“主人之人”不是“主人之物”,农奴的经济地位高于其法律地位。 哥伦布近代早期欧洲探险家、航海家。他在15世纪晚期制定了从西欧出发向西航行到达中国、日本、印度的海上探险计划,并于1492年率领船队从西班牙起航开始其探险活动。这次航行活动并没有到达他的目的地,却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打破了新旧大陆之间长期的闭塞状态。 基督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创始人是耶稣,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赛亚等概念,以《圣经》为经典,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的基本教义为: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