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的行文思路是盼春——绘春——赞春。
B.《济南的冬天》表达了老舍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往情深。 C.《雨的四季》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失望。 D.《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
D.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3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把一只野兔抓走了。
B.只见父亲斜倚在沙发靠背上,随意地摆弄健身球,心平气和,神情安详。 C.王芳看见商店陈列的红书包很漂亮,于是马上买来据为己有。 D.他在讲台上说错了一句话,立刻引起哄堂大笑。
第 1 页 共 5 页
5 . 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B.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穿全词。 C.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龙应台
①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②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 (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③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 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④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 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⑤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第 2 页 共 5 页
⑥……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⑦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⑧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⑨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10)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6 . 结合①-④段内容,思考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7 .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体阐述“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8 . 请你结合文章,给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9 . 请你给出一一个符合作者心中伟大作品的例子(文中出现的作品除外),并简要分析其伟大之处。
三、综合性学习
10 .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第 3 页 共 5 页
(1)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
材料一: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季子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离去。
材料二: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这个题目10天前我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页 共 5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