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修订版(80学时)0728
中医基础理论03
课程代码:01400053
适用专业(方向):供中医、针灸、护理本科专业用 总学时数:80 学 分 数:5.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80学时设计。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 绪论 5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概说: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3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机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