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子模块 4 或子模块 5 中的子路径共有 38 + 43 = 81 (条) .
又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整个模块的执行路径共有 91×81 = 7 371(条). 在实际测试中,程序员总是把每一个子模块看成一个黑箱,即通过只考察是否执行了正确的子模块的方式来测试整个模块.这样,他可以先分别单独测试 5 个模块,以考察每个子模块的工作是否正常.总共需要的测试次数为
18 + 45 + 28 + 38 + 43 =172.
再测试各个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正常,只需要测试程序第1 步中的各个子模块和第 2 步中的各个子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正常,需要的测试次数为
3×2=6 .
如果每个子模块都工作正常,并且各个子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正常,那么整个程序模块就工作正常.这样,测试整个模块的次数就变为
172 + 6=178(次).
显然,178 与7371 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你看出了程序员是如何实现减少测试次数的吗?
巩固练习:
1.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路可通,从乙地到丙地有3条路可通;从甲地到丁地有4条路可通, 从丁地到丙地有2条路可通。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2.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语书. (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如图一,要给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分别涂上五种颜色中的某一种,允许同一种颜色使用多次,但相邻区域必须涂不同颜色,则不同涂色方法种数为() A. 180 B. 160 C. 96 D. 60 ② ① ③ 图一
④ ① ③ ② 图二
④ ② ① ③ ④
图三
若变为图二,图三呢?
5.五名学生报名参加四项体育比赛,每人限报一项,报名方法的种数为多少?又他们争夺这四项比赛的冠军,获得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6.(2007年重庆卷)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且三条交线互相平行,则这三个平面把空间分成( C )
A.5部分 B.6部分 C.7部分 D.8部分
课外作业:第10页 习题 1. 1 6 , 7 , 8
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 2.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并加区别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各种方法相对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后才算做完这件事.
3.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注意点: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其次满足: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类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即\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步标准,其次满足: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分配问题
把一些元素分给另一些元素来接受.这是排列组合应用问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两类元素:被分配元素和接受单位.而我们所学的排列组合是对一类元素做排列或进行组合的,于是遇到这类问题便手足无措了.
事实上,任何排列问题都可以看作面对两类元素.例如,把10个全排列,可以理解为在10个人旁边,有序号为1,2,……,10的10把椅子,每把椅子坐一个人,那么有多少种坐法?这样就出现了两类元素,一类是人,一类是椅子。于是对眼花缭乱的常见分配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小的“方法结构”: ①.每个“接受单位”至多接受一个被分配元素的问题方法是
是“接受单位”的个数。至于谁是“接受单位”,不要管它在生活中原来的意义,只要n?m.个数为m的一个元素就是“接受单位”,于是,方法还可以简化为
A
mn
,这里n?m.其中m.这里的“多”只要?A
少
多
“少”.
②.被分配元素和接受单位的每个成员都有“归宿”,并且不限制一对一的分配问题,方法是分组问题的计算公式乘以
Akk.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