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5战略管理练习题
产品是进攻的武器。松下寄厚望予“V产品”,并在2003年将其扩大到了90种。而为了尽快占领市场,新产品将采取全球同步发售的计划。张仲文举例,松下推出的具有摄像功能的GD88手机,在中国市场也同时推出。“其实在中国市场,由于网络的原因,功能的应用并不普及。
同步推出,主要是更快地抢占市场。”
为了保证产品的进攻性,除了进行现地化研发外,松下也正加大对中国技术转移的力度,去年便在中国申请技术专利800多件,声称“在所有在华跨国公司中应该排在前3位。” 当然,要中国市场内部完全消化700亿元很难做到。松下计划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超过50%将用于出口,其中整机约占25%,其余的则为元器件和工业产品。 “安内之策”
对于2005年的销售目标,张仲文也表示了一种紧迫感。“2002年预计销售额是300亿元,3年时间要提高400亿的销售的确是个艰巨的任务。” 而松下中国在出口方面的比例,目前还不到40%。
为了更快提高在中国的销售规模,除了加大在中国投资和提升已有企业的规模外,松下将进一步“将海外(包括台湾)的产业更多地迁进中国”。
由于在元器件方面的优势,国内外许多厂家都在用松下的产品。据张仲文透露,“松下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一半是供给竞争对手,以后还将继续加大向其他合作厂商在元器件方面的供应。”
这也意味着,松下在中国的销售和出口目标很大程度上将通过这种事实上的“捆绑销售”的方式实现。
紧迫的任务促使松下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之策。独资后,松下面临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理顺与合资企业在产权上的关系。松下在华有42家制造公司,其中33家便是合资。松下中国公司转变为独资后,原来分散的投资要全部收归旗下,同时对股权进行部分转让。 “这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中方的抗拒,必须一家一家地去谈,工作量非常大。” 张仲文透露,最困难的是几家原来中日双方股权各占一半的合资公司。松下的想法是获得控股权,但遭到了中方的反对。不过据说工作已有进展,并已经成功对其中1家控股。“最重要的是,通过改制后带来效益的转变,能使双方都获利。”
不过,在人事体制方面松下不会做大的改变。杉浦强调,“现地化也包括人才的现地化,松下会更加强调中方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作用。”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企业战略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2、谈谈松下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松下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如何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3、用图示的方法把松下的战略、目标和计划表示出来,并说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5
1、A 2、A 3、A 4、B 5、B 6、A 7、B 8、C 9、D 10、A 11、B 12、D 13、A 1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E 4、ABCD 5、ABC 6、ABCD 7、ABCD 9、ABCD 10ABC 11、ABC 12、BC 13、AB 14、BD 15、ABC 16、ABC 17、ABCD 18、ABCD 19、ABCD
第二章 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分析
一、章节练习与预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 ),企业可以很好地明确自身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决定企业能够选择做什么。
A、外部环境分析 B、内部环境分析C、竞争分析 D、价值链分析 2、通过( ),企业可以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决定企业能够做什么。
A、外部环境分析 B、内部环境分析 C、竞争分析 D、价值链分析
3、( )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 A、宏观环境 B、微观环境 C、产业环境 D、竞争环境 4、( )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A、政治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5、( )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执法机关等因素。
A、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6、( )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
A、政治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7、( )是指企业所在的社会中的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A、政治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8、( )不仅包括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A、政治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9、( )是指-组生产的产品非常相似、可以相互替代的企业的集合。 A、产业 B、事业 C、企业 D、顾客
6
10、( )是指产业外随时可能进入某行业的成为竞争者的企业。
A、潜在的进入者 B、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C、替代品 D、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E、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1、(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A、进入壁垒 B、退出障碍 C、进入能力 D、替代品 12、( )是指产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
A、潜在的进入者 B、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C、替代品 D、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E、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3、( )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
A、潜在的进入者 B、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C、替代品 D、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E、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4、( )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配件等的供应单位。
A、潜在的进入者 B、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C、替代品 D、供应商 E、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5、( )是指对竞争对手未来目标的分析与了解,有利于预测竞争对手对其目前的市场地位以及财务状况的满意程度,从而推断其改变现行战略的可能性以及对其他企业战略行为的敏感性。
A、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B、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C、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分析 D、对竞争对手潜在能力的分析 16、( )包括竞争对手对自身企业的评价和对所处产业以及其他企业的评价。自我假设往往是企业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动因,所以了解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有利于正确判断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
A、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B、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C、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分析 D、对竞争对手潜在能力的分析 17、( )是指对竞争对手现行战略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竞争对手正在做什么、它能够做什么。
A、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B、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C、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分析 D、对竞争对手潜在能力的分析 18、( )是竞争对手分析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潜在能力将决定竞争对手对其他企业战略行为作出反应的可能性、时间选择、性质和强度。
A、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B、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C、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分析 D、对竞争对手潜在能力的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
7
A、外部环境分析 B、内部环境分析C、自身能力分析 D、企业价值链分析
2、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
A、宏观环境 B、产业环境 C、竞争环境 D、企业能力 3、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要素有( )。
A、法律环境 B、经济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 D、技术环境
4、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力量模型包括的要素有( )。
A、潜在的进入者 B、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C、替代品 D、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E、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5、潜在的进入者威胁的进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进入壁垒的高低 B、现有企业的反应程度 C、供应商的多少 D、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6、影响进入壁垒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
A、规模经济 B、产品差异 C、资本需求 D、转换成本 E、分销渠道 F、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7、决定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因素是( )。 A、竞争者的多寡及力量对比 B、市场增长率 C、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 D、产品差异性及转换成本 E、产业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 F、退出壁垒
G、产业内企业采用策略和背景的差异以及竞争中利害关系的大小 8、决定替代品压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
A、替代品的盈利能力 B、替代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 C、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D、进入障碍 9、决定供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 A、供方产业的集中度 B、交易量的大小 C、产品差异化程度 D、转换供方戚本的大小 E、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F、信息的掌握程度 10、影响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
A、买方的集中度 B、买方从本产业购买的产品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 C、买方从本产业购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D、转换成本 E、买方的盈利能力 F、买方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G、买方信息的掌握程度
11、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要素有( )。
A、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B、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C、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分析 D、对竞争对手潜在能力的分析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