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歌舞,对舞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据史料记载,明代戏曲中有?°龙舞?±?°猴戏?±?°飞燕之舞?±等插入其中,并能运用民间灯舞制造舞台效果。还有?°舞观音?±?°百丈旗?±?°跳队子?±等舞蹈节目。现存明代戏曲刊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中,有?°跳和合?±?°跳钟馗?±?°跳虎?±?°舞鹤?±?°跳八戒?±?°哑子背疯?±等民间舞蹈,其中不少舞蹈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戏曲演员必须具备舞蹈功底,史料记载,明代?°女戏?±(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萧管、歌舞等?±。明代昆曲,将舞蹈动作严密地组织在唱腔和戏剧表演之中,所有繁复细致的身段动作都安排在唱词里,充分利用动作诠释唱词,是?°歌舞合一,唱做并重?±。著名的《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段中,有优美的?°游园?±舞蹈段落,每句唱腔配上相应
的舞蹈动作,在人物角色的表演中,组成美丽的画面。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面时,采用民间舞队和灯舞的群舞场面。《宝剑记》中,有林冲?°夜奔?±一段,人物的身段动作与唱词配合,形成优美的舞蹈段落。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京剧开始形成,各种地方戏曲也发展起来。京剧和各地方戏都大量吸收民间音乐舞蹈,赢得了大量观众。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戏曲艺术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戏曲演员,被称为?°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又出现了身怀绝技的一批艺人,被誉为?°十三绝?±。清代有一位叫福云的名演员,?°善技击?±?°矫捷绝伦?±。一位叫楞仙的戏曲艺人?°拔剑起舞,英姿飒爽?±。清代上海昆曲演员荣桂,歌喉甜美,体态妍丽,反串女角的演技非同一般。苏州戏曲艺人郑连贵扮演武旦?°态度绝伦?±?°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这些戏曲艺人对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戏曲舞蹈
封建社会后期,舞势衰落,戏曲兴盛。随着戏曲对社会娱乐的全面占领,舞蹈发展,一方面走入民间,另一方面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在戏曲艺术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对舞蹈有不同方式的吸收融合。
1、戏曲舞蹈表现在戏曲“唱、念、做、打”的“做、打”中。 2、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舞蹈的传统
(1)戏曲舞蹈中的“舞袖”是古代“长袖善舞”的传统发展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戏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是对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发展。扇子舞、花棍舞,源于民间。
(3)戏曲中的技巧,是对武术、杂技的吸取。
(4)戏曲舞蹈中一些模拟性的舞蹈动作是对传统拟兽舞蹈的继承发展,如:“双飞燕”“大鹏展翅”“金鸡独立”“扑虎”“虎跳”,或对大自然的模拟发展。如:“兰花手”“云步”等。
(5)戏曲表演中广泛吸收各种道具表演,是传统道具舞蹈的延伸发展。戏曲表演中,大量运用扇、袖、中、刀、枪、棍、棒、剑、戟、翎子、须发和服饰的表演,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综观戏曲舞蹈的形成发展以及民间歌舞走向戏曲发展的趋势,可见戏曲之兴盛对舞蹈的吞噬。舞蹈被戏曲吸收融合,在前期表现为搬演舞蹈段落,移用歌舞大曲名目和采用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后期表现在从人物出场、亮相、举手投足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各种动作表现方面,都体现出舞蹈的韵味。戏曲舞蹈毕竟不是独立的舞蹈,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戏曲主体意识的强化,使得舞蹈只能是戏曲的表现工具。围绕着人物情节等,舞蹈只是充当表现手段而已,与其它的戏曲综合成份(如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一道,共筑戏曲艺术的大厦。
3、戏曲舞蹈的特点
吸取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的一种新形式是独具特色的,它显示出集传统舞蹈之大成的特点,它使中国传统舞蹈之线的艺术和圆的艺术达到无语伦比的高度,其意象品质更为鲜明突出,充分显示出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4、戏曲舞蹈毕竟不是独立的舞蹈,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之中,使得舞蹈只能是戏曲的表现工具。封建社会后期,舞蹈从独立的表演艺术衰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戏曲虎踞表演艺术的殿堂,至此,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戏曲艺术的兴盛中走完了它的路程。
第十章 中国近现代舞蹈 一、戏曲舞蹈的发展
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 欧阳于倩 程砚秋 杨小楼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1889年 5月12日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年9月21日。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时,加入南社。
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如《鸳鸯剑》、《馒头庵》、《潘金莲》、《哀鸿泪》等,获北梅(梅兰芳)南欧之誉。1918年在南通组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培养戏曲人才。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写出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1926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3部影片,并在后两片中扮演角色。1929年2月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及报纸副刊《戏剧周刊》,还创作了话剧《屏风后》、《车夫之家》等。1930年导演《怒吼吧,中国!》,193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193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1935 年又编导了影片《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
1937 年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和洪深等主持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演出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京剧,随后又编写了电影剧本《木兰从军》。
1938年起赴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导演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1941年创作优秀历史剧《忠王李秀成》。1944年和田汉等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演出话剧、戏曲、木偶戏等60余出,为宣传动员民众、检阅抗战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曾在新中国剧社和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把京剧《桃花扇》 改编成话剧,成为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1949年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等。
欧阳予倩早在1919年就主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建立了更俗剧场。他在办学过程中,破除旧的科班制度,建立新的办学宗旨。他提出:学社是为社会致力之艺术团体,不是私家歌童养习所,学社是要造就改革戏剧的演员,不是科班;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唱堂会。学社开设了戏剧专业课,文化课、音乐舞蹈课,提倡白话文,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他讲授戏剧理论课,介绍外国戏剧家和他们的作品,目的是为培养一批有新文化知识的戏剧人才,为改革戏剧艺术建立一支生力军。他在更俗剧场的建设方面,也和旧剧场的恶习作过不懈的斗争,而且改革、建立了新的舞台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剧场秩序。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
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 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二、对欧美舞蹈的吸纳 1、裕容龄
由于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涉猎了西方舞蹈,乃至日本舞蹈,开启了中国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