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6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卷(一)
(二)(9分)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yǒng guì):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帝志在忧人 恢弘志士之气 ..B.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 手自笔录 ..C.饥馑尤甚 急湍甚箭 ..D.咸自归乡 咸来问讯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至 贞 观 三 年 关 中 丰 熟 咸 自 归 乡 竟 无 一 人 逃 散
1
11.文中唐太宗是如何“得人心”的?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简要谈谈你对太宗崇尚节俭的看法。(3分)
(二)9.【答案】D(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A项中的“志”,前者译为“心意”;后者译为“有志,立志”。B项中的“自”,前者译为“从,由”;后者译为“亲自”。C项中的“甚”,前者译为“严重”;后者译为“甚于”“比……还快”。D项中的两个“咸”,都译为“全,都”。
10.【答案】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来划分即可。
11.【答案】示例: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看法: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先贤的谆谆教诲。如今,尽管物质丰富,衣食无忧,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前人的教诲,不能铺张浪费。(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通读全文。第一
2
问:根据文章中“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可知,太宗靠这几项举措,得了民心。第二问: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文章内容来回答,答案扣住传统美德,简要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从即位开始,霜降和干旱(就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灾难,米谷一类(粮食)的价格上涨,(再加上)突厥进犯骚扰,州县(更加)骚动不安。唐太宗的心意是忧心百姓,锐敏精明地治理国政,尊敬推崇节俭,广泛地散布恩德。当时,在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饥荒尤其严重,一匹(上好的)丝绸才能换一斗米。百姓虽然四处奔走争抢食物,但从来没有人嗟叹怨恨,没有不安分守己的。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唐太宗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二)(9分)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②户外,俯首窃③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④矣,身微贱而其行卓,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
3
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依依:依恋的样子。③窃:偷偷地。④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失爱/问今是何世 .B.父大怒逐之/阴风怒号 ..
C.而己有饥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予既列之家乘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钺 得 食 先 予 母 弟 而 己 有 饥 色 奉 母 终 身 怡 然
3.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二)9.【答案】D(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A项中的“是”前者作代词,译为“此,这”,后者译为“是”表判断;B项中的“怒”,前者译为“生气,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