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79页)
答: 。 24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 。
25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26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7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
28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29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3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二、文体:议论文 三、知识点
1.生字注音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 4、箪: 5、蹴: 6、得: 7、乡: 8、何加: 9、恶:
10、辩: 。 11、义: 。 12、勿丧: 。丧: 13、万钟: 14、贤者: 。 15、苟得: 。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阅读理解:
⑾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⑿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用原文回答: 。
⒀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⒁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⒂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⒃“不为苟得”的原因: 。 ⒄“有所不辟”的原因: 。
⒅“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 ⒆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 。 ⒇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 。
⒈“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
⒉“是心”指的是什么? 。
⒊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 ⒋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人皆有是心。导出失其本心。
⒌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⒍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⒎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⒏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 。
⒐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⒑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2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2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2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2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2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2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2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0人的本心是什么?
3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32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3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5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