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渴(单)
消渴
[概述]
1.定义: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2.沿革:消渴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在病名方面:古籍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主要病因。 主要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耗伤津液。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症状特点:《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是中医对消渴最早、最明确的描写。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尿甜。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明确指出本病易发痈疽和水肿。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进行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从此(宋代)始有三消之说。
治则:刘河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
1
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丹溪心法》更提出治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并发症:《宣明论方》云:消渴“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河间《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痍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清及其以后基本上按三消分治的原则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深化了脾肾在消渴证中的地位,强调命门火衰不能蒸腾水气而致口渴溲多,治以健脾益气,复阴生津,补益命门以蒸液润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显著提高,中医工作者对之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
3.范围:中医之消渴与西医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但外延更广,消渴包括糖尿病而不等于糖尿病。尿崩证因有多尿、烦渴,可参照辨治。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积液伤津,消谷耗液。
2.情志不调:肝气郁结、郁怒伤肝、思虑过度——郁久化火,火热消灼肺胃阴津——肺津、胃液、肾阴。
3.肾元虚衰: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消谷善饥;肾失开阖水精下泄则尿多味甜。“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至肾虚、肺燥、
2
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4.禀赋虚弱: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先天禀赋是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主要病机:
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 病变脏腑:肺、脾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但又互为影响; 肺燥津伤,津液失布——脾胃失养,肾精失滋; 脾胃燥热——上灼伤肺津,下耗伤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
日久变证丛生:阴阳互根互用,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两衰阴伤及气——气阴两虚。 正气不足,运血无力,久病入络,瘀血内生,血脉瘀滞。
阴虚燥热——发为疮痈;肝肾虚不养耳目——暴盲、耳聋; 肺失滋养——肺痨;脾肾两虚——水泛为肿;心失濡养——胸痹心痛;血脉失养——肢体麻木;阴虚阳亢——肝风内中;虚阳浮越——昏迷、厥脱。 [诊断]:
1.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及不明原因消瘦。
或以疮痈、目障、胸痹心痛、肺痨、水肿、肢麻等并发症就诊。 2.实验室检查:血糖测定、OGTT、HBA1c、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尿蛋白、尿酮、血酮血清电解质等。
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餐后2小时大于11.1mmol/L
3
糖耐量异常:6.0——6.9mmol/L 7.9——11.0mmol/L [鉴别诊断]:
1.口渴症: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过程中之口渴饮水,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升高等。
2.瘿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无明显多饮、多尿及血糖偏高,伴心悸、多汗、易激动、突眼、颈前肿物、甲状腺功能增强。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津伤燥热——多属肺胃;阴津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脾肾不足;阴阳两虚——脾肾衰惫。
2.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初起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日久阴损及阳,可见阴阳两虚之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兼夹于消渴病程之中。
3.辨本证与并发症:一般先见本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随病情进展渐见并发症,少数患者本症不显而以并发症为首先表现。
治疗原则:
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基本治法。
根据肺、胃、脾、肾偏重不同,可配合润肺、养胃、健脾、滋肾法。
阴阳俱虚,则阴阳双补。并发症者,合理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祛风运络、活血化瘀贯穿治疗的始终。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