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13:46:43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共29个自然段,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23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这—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按情节的发展,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这一层主要运用对照写法。作者分别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乎寻常。这一层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把这“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愈来愈重,愈来愈强烈,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第二层(第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韩麦尔先生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最后一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这一层,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占领者强迫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学校学德语,这是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因而学习法语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这一层里依次写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

语法课上,韩麦尔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对阿尔萨斯人对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的直率批评,对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点的检讨,表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高度热爱,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小弗郎士说不出分词用法时,心理活动有了变化,“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是小弗郎士从自悔到自尊的升华。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他带着爱国的感情细心听讲,所以觉得以前最怕的语法“全都懂”、“挺容易”,并对老师的苦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习字课主要写了字帖、教室里的气氛和小弗郎士的所见所想。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的新字帖,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小弗郎士感到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将永远把“法兰西——阿尔萨斯——祖国”牢记在自己心中。

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无限依恋,不忍离开的感情。

历史课作者只一笔带过。初级班的拼音一课则特别描写了郝叟老头儿读拼音的情景,从郝叟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第三部分(第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句,歌颂了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哽住”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无比悲愤。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把故事推向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倾注了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后以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结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面对国土沦丧的残酷的现实时,又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些动作中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感情。

文章的线索、情节:

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根据人物活动的场景,本文的情节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⑴ 上学路上。小弗朗士因厌学、贪玩在上学路上驻足观“风景”;但后来能管住自己,向学校跑去;在路上预感今日气氛不同寻常。这部分作者巧妙地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另外,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为后面他的思想转变打下基础。

⑵ 上课经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教室气氛异常。二是小弗朗士知道了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三是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给所有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弗朗士觉悟也得到提高。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与高潮。

⑶ 宣布下课。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亡国的悲痛,对法国语言必将永存的坚定信念。

小中见大的艺术美: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战后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选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一堂法文课上。作者的这一选择,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社会意义的巨大主题浓缩到了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情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刻画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刻画心理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小弗郎士从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描述的。当老师讲这是最后一课时,开始对自己的旷课感到“懊悔”;当知道老师要离开自己时,他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当看到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他就觉得“有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地低声叫时,他想“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老师讲完最后一课,他完全被老师的热情所感动,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样高大”。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

搜索更多关于: 最后一课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全文共29个自然段,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记叙顺序,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