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有哪几个组成部分?P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P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办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辨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4、 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什么?P6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5、 马克思主义有哪三个理论来源?P8其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P10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公开问世的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何区别?P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百度的)
7、 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特征P14、理论品质P17、社会理想各是什么P18?
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什么是世界观P28、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9?依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划分为哪些哲学流派?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
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百度)
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
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根据问题一划分为:唯物和唯心 根据问题二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P3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意识的本质是什么?P31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何理论意义?P32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
5、物质一次表达的是概念范畴还是客观物质本身?P31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概念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P3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8、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P39
①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 意识的能动性有哪些表现?P41
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P44联系的特点P44和发展的实质是什么?P46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失误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P46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做诶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12、为什么说队里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痕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有哪两种基本属性?P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何在?P49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构建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14、矛盾存在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关系如何?P50
矛盾存在的两种形态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依据?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征性的关系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P50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以新的时代条件和我国国情为其基本客观依据的。(百度)
17、如何把握事物的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如何理解辨证的否定观?P51
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
变是相互渗透的。
辨证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
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基本范畴是什么?P53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类把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
1、举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自己举例)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P73真理的一元性是由什么决定的?P74
真理具有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4、75、76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
化。
4、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79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如何?P77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
系的。
④ 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7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7、反映有哪些特点?P68
①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
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②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
映现。
8、在认识问题上有哪些根本对立的观点?(百度)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人的认识会发展的观点和认为人的认识不会发展的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和认为认识是脑中固有的的观点。 9、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对于以前的认识论有哪两点进步?P68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
认识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辨证关系。
10、 认识过程有哪两次飞跃?P7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P7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有何特点?关系如何?P69、70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显现、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
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
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① 性依赖于感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