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需科目-低碳经济题库集(题库集合很齐全)
46.(2分)下列选项中,属于零碳能源的有 A. 核能 B. 水能 C. 太阳能 D. 风能
47.(2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48.(2分) 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 保障能源安全 B. 提升国际竞争力 C. 避免碳锁定效应 D. 实现可持续发展
49.(2分) 我国为争取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实施的主要政策有
A. 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B.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C. 实施税收扶持政策 D.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50.(2分) 低碳经济应包括的核心要素有
A. 资源禀赋 B. 消费模式 C. 经济发展阶段 D. 技术进步因素
51.(2分) 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种类包括
A. 核电、水电、风电 B. 光伏发电 C. 太阳能利用 D. 生物质能源
52.(2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有多个小组组成,他们的职责有
A. 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以及天然生态的损害程度
B. 总结对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
C. 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缓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D. 评估气候变化的负面及正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53.(2分) CCS技术的核心是
A. 碳生产技术 B. 碳存储技术 C. 碳捕捉技术 D. 碳排放技术
54.(2分) 现阶段我国的新兴产业种类主要有
A. 生物质能 B. 新能源、新材料 C. 环保、信息、生物 D. 高端装备制造
55.(2分) 按照碳金融原生产品的来源划分,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
A. 基于配额的市场 B. 基于产品的市场 C. 基于项目的市场 D. 基于指标的市场
56.(2分) 实现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取决于
A. 技术 B. 资金
C. 国民受教育程度 D. 资源禀赋
57.(2分) 《京都议定书》控制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
A. 城市集中供暖 B. 农业部门 C. 城市废弃物处理 D. 工业部门
58.(2分) 金融机构的参与对碳市场的贡献有
A. 使碳市场容量扩大 B. 使碳市场愈发透明 C. 使碳市场流动性加强 D. 使碳市场利润愈发集中
59.(2分) 促进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有
A. 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效率 B.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C.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D.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保持和增强林业碳汇
60.(2分) 巴西得以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低碳经济转型,主要原因是
A. 化石能源匮乏
B. 政府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C. 幅员辽阔,农业发达
D.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使用乙醇燃料
61.(2分) 欧盟区域内,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具体表现在
A. 通过市场途径降低转型成本 B. 经济结构向低碳转型 C. 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D. 加快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
62.(2分)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
A.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B. 《清洁生产促进法》 C. 《节约能源法》
D. 《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63.(2分)技术进步能从不同角度推动低碳化进程,包括
A. 能源效率 B. 低碳技术发展水平 C. 管理效率 D. 能源结构
64.(2分) 建筑节能的潜力能否实现,除技术因素外,人的行为因素也很重要,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这是因为
A. 北方供热系统的收费方式改革需要简单易行的方法
B. 通过科学规划和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找到适合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 C. 当前建筑能耗统计体系有待完善
D. 利用生物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需要政策鼓励与引导
65.(2分) 促进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所面临的障碍有
A. 经济障碍 B. 制度障碍 C. 技术障碍 D. 意识障碍
66.(2分) 下列选项中,最终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是
A. 对气候博弈本质的认识的日益深刻 B. 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的不断升级 C. 对经济危机本质的认识的日益深刻 D. 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的不断升级
67.(2分) 影响一国人均能耗基本水平的因素有 A. 国家情况 B. 人口素质 C. 消费模式 D. 工业结构
68.(2分)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最早的试点城市有 A. 北京 B. 沈阳 C. 上海 D. 保定
69.(2分) 低碳生活首先需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消费偏好,包括 A. 适当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B. 改变奢侈和炫耀的消费方式 C. 增加一次性产品使用
D. 改变过分追求便利的消费方式
70.(2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对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的有 A. 发展低碳经济要限定特定产业 B. 低碳经济就是贫困经济
C. 零碳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D. 低碳经济意味着高投入
71.(2分) 国际大都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有 A. 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B. 整合不同政策,全方位减排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