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2017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B.以宁区宇 C.辟琰为别驾从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败于官渡
21.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22.文中第③段中,太祖“改容谢之”的原因是 2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崔琰“鉴识笃义”的具体表现。 (五)阅读下文,完成 东轩记 苏辙(宋)
24—28题。(12分)
(2分) (4分)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 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 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适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 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 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 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余方区区欲磨洗浊 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 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 也。
(有删改)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 分)
25.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表达对颜回安 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 度的难以苟同。26.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27.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 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 生是最重要的事。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 达。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8.结合 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三、写作(70 分)
800字的文章。
29.不只在数学里,人生也处处在做加减法,有人为之所累,有人为之所乐,有人甚至尝到了别样的味道,, , 对“人生中的加减法”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积累运用(10 分)
1.填空。(5分)(每空1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
_玉垒浮云变古
(2)伤心秦汉经行处,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ft坡羊·潼关怀古》)
(3)杜甫《登楼》中从时间、空间两处着笔,意境阔大悠远的二句是“锦江春色来天地, 今。”
2.按序评点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3分)二、 3.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D )
阅读(70分)4.选择第③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语并
说明理由(3分)A. 但 B.单
B )。(2分)
选择A项,理由:“但”表转折,比表条件的“单”更能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婉,与全 信的风格相符。
5.作者将封面画称为“副文本”的依据
错误的一项是(D
)(2分)
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6.第⑥段介绍“门”在卡夫卡作品中的涵义,对其作用分析
7.从文中看,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 2分)
(2分)甲虫会使读者先入为主,不画甲虫可以为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8.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变形记》版本 1915年初版单行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译版 1974年西班牙版 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93年法国版 2005年德国版
具体说明。(4分)
(4分)评分标准:准确描述画面构成要素
(3分)
封面设计理念 作者意图干预 ①作者形象展现 ②再现故事情节 刻画甲虫形象 ③表现主义倾向 后现代化拼贴
以
9.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是对卡夫卡意志的“背叛”?请参考插图,加
2分,理解画面寓意与卡夫卡建议的不同
2 分。答案示例:
母和妹妹, 下的清晰 ,也没有全然
施塔克的设计虽然没有甲虫,但也没有准确体现故事的寓意:画面上是一个青年,看不到有父 体现不出作品对“家人关系”这一命题的表现。在画面中青年处于光明之下,因为地面有他留 的影子。这不符合作者对主人公处境的定位。在青年的背后,两扇门既没有全部“敞开” “关闭”,而是开了一扇,关了一扇;没有凸显出“门”的开关对主人公的象征寓意。 10.赏析第②段两个画线句对柿子沟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4分)
(4分)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表现深邃、陡峭的沟壑整体带给人的压抑;视听结合,通过对野苍蝇、 大蚂蚁的具体观察突出自身的孤单与恐惧。
11.辨析第②段中两次出现“害羞”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4分)
(4分)我的“害羞”是面对广阔自然的拘谨,体现出我初入柿子沟由激动到恐惧的情感变化过程;奶 奶的“害羞”既在于刹那间将自身的胆小表现暴露给了孙子,又源于她为自己后面“逃避”的言行感到羞 愧。
12.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 分)
(3分)枝叶的悠闲源自根部的付出( (2分)。
1分),走过苦难岁月后,回忆过往是对历经生活磨难的心灵的安慰
13.文末作者为何会感慨自己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 ,其“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请对此加以探
究。(4分)
(4分)植物的比喻源于作者对生活苦难的感悟。所谓的“莫名其妙”体现了面对生活变化的迷茫、不 知所措。沟壑既是实指柿子沟,表明童年的乡村生活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又是喻指如今在城市的生活依 旧艰难。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题。(8分)
秋千”一词。(1分)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是“
)。(3分)A. 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健的身姿。
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动,使得原本平淡的画面增添了灵动之趣。 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
B.颔联“妨”“见”二字,体现 C.颈联“窥”“认”二字,化静为
D.诗人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 16.全诗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
加以分析。(4分)
(4分)诗人以“旅人”的视角写眼中所见,先从时令、季节入笔,描绘出所见清明景象,整个画面疏 朗和谐,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后文的“自适”照应。“幽栖”一句呼应“寓”字,展现“旅人” 心中所想,既表现出他身处此境的闲适、恬淡,又以“虽”字转折,表达对京华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流 露出旅寓者的淡淡哀 愁。“旅寓”一词画龙点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四)阅读下文,完成
17—23题。(18分)
)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征召)(2)昨案户籍(同“按”,审察,察看 18.对“次于延津”一句中“次”字释义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B)(1分)A. 住宿 B.驻扎 C.停泊 D.按序19.对“而琰每秉此论”一句中 “秉”字释义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A.保持 B.支持C.坚持
D.选择20.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去家四年乃归 以宁区宇
琰为别驾从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C.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2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败于官渡
21.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6分)等到袁绍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争权,争相想要得到崔琰, 由此获罪,/被羁押在监狱里,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除罪责。 22.文中第③段中,太祖“改容谢之”的原因是 象。
(答出两点即可)。(2分)
2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崔琰“鉴识笃义”的具体表现。
(4分)
达,
(2分)认可崔琰规劝;认识到自己的浅见;挽回自己形
/崔琰声称生病,坚决拒绝(二袁),他
(4分)①遭逢乱世,修身自守②规劝袁绍谨守治境③拒绝二袁的招揽④劝导曹操施行仁治⑤智慧明 识人准确⑥抚育遗孤,视若己出。(答出四点即可) (五)阅读下文,完成
24—28题。(12分)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 分)
(3分)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 心境切合。
25.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D 26.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2分)
(2分)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
思考。(由感怀到议论,由个体到一般,延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 27.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
(3分) 28.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三、写作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