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2017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2017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7:17:06

2017 年上海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填空。(5分)(每空1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_

。”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 ·潼关怀古》) (3)杜甫《登楼》中从时间、空间两处着笔,意境阔大悠远的二句是“ 2.按序评点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②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③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④兴亡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A.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B. ④②①③ D. ④①③②

)。(2分)

3.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3分)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

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C.非全是

。诗

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 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 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变形记》封面的演变

4—9题(17分) 王晓林、

有趣。A. 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

①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变形记》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在 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除《变形记》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它的“副文本”同样值得关注。对绘画艺术 兴趣浓厚的卡夫卡,特别注重作品的封面设计效果。因此《变形记》封面从 陷入了“作者意志”与“设计者意志”纷争的漩涡之中。

②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初版单行本付梓之际,他给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写了这样一封信: ③“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 就

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我是说,由于施塔克真的要动笔了, 于是我想到这样的问题,他会不会去画那个甲虫本身?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 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 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请求变得可笑——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 求,我将十分感谢。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 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 着。——1915年10月25日于布拉格”

④但是,施塔克却为《变形记》设计的封面画与之却有些出入。仔细来看,施塔克最终设计的封面上虽然 没有虫子,但他却选择了卡夫卡没有建议的格里高尔的形象。显然,卡夫卡对《变形记》封面设计的“干 预意志”与其说是得到了部分回应,不如说是遭遇了设计者的某种“背叛”。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变形记》日译本问世,但封面上既没有卡夫卡坚决否定的“甲虫本身”,也未展 现“父母和商务代理人”或“父母和妹妹”的行动,而是出现了卡夫卡自己的身影。

《变形记》是卡夫卡

小说中较早译介到国外的作品,选取卡夫卡肖像作为译本封面,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位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封面画先入为主的倾向,为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⑥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门” 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又与 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众所周知,“门”是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无论是《变形

?

1915年初版单行本开始,就

记》,还是《法的门前》,抑或是《诉讼》,卡夫卡笔下的每一道“门”都蕴涵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些“门” 的每一次开/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对于突然“被变形”的格里高尔来说, 门里门外,是两个截然不同/通的世界,这也是卡夫卡对自己家庭体验的表现——他与父母之间永远隔着 一道无法消失的“门”。这种《变形记》版本直接将小说情景画于封面页上,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印象。

⑦尽管卡夫卡坚定地认为《变形记》中的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但后来的许多封面设计者仍致力于 表现这只甲虫形象。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变形记》封面上是一个孤独的男人轮廓,对着一个 既像窗户又像门的图案,最上方是一只黑色的多腿甲虫。这寥寥几笔所刻画出的虫子虽不具代表性,但 由于这是中国较早公开发行的《变形记》单行本,直接影响了《变形记》汉译本封面的设计走向,此后 越来越多的“甲虫”出现在《变形记》汉译本封面页上。

⑧1993年的法国版则直接以著名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为封面图。蒙克曾如此回忆《呐喊》

ft 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 的灵感来源:“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

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朋友相继 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这 样的经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卡夫卡常常感受到的恐惧感和担忧感,将这幅画作为《变形记》的封面,可 谓实现了表现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完美合体。

⑨2005年的德国版,是一张复杂的组合图形,一只倒立的寒鸦张开翅膀缠绕在一个男人头上,寒鸦之眼 正好对应成为男人的眼睛;两瓣虫壳夹在男人左耳上,它的一条细腿伸进男人嘴角,另一条则伸入男人颈 内;另一只甲虫则像领结一样系于西装革履的男人胸前。这幅画将寒鸦、卡夫卡和甲虫混搭在一起,是《变 形记》封面画的又一经典之作。

⑩一个世纪以来,《变形记》版本封面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

从“卡夫卡式文学”衍生出“卡夫卡式封

《变形记》文

面”,这恐怕是卡夫卡生前不曾预料到的。事实上,伴随着《变形记》封面画的显性演变, “卡夫卡干预”似有若无,“卡夫卡式理解”愈加扑朔迷离。于是,怀着破解封面画谜题的初衷而从 “文本外”走来的我们,

很快就又进入了更深更复杂的“文本内迷宫”。

3分)

错误的一项是

C.封面画影响着读

4.选择第③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但B.单5.作者将封面画称为“副文本”的依据 ()(2分)

A.封面画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文本内容。 者对作品的心理预设。

本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诸多隐性的改变。在这一隐一显的对照中,“卡夫卡意志”始终若隐若现,

B. 封面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本主旨。

D.封面画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6.第⑥段介绍“门”在卡夫卡作品中

的涵义,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具体解释了第③段卡夫卡在信中所给建议的缘由。 B.流露出作者对西班牙版《变形记》封面画的欣赏。 C.证明封面画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 涵。D.有助于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

7.从文中看,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 8.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变形记》版本 1915年初版单行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译版 1974年西班牙版 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93年法国版 2005年德国版

(3分)

封面设计理念 作者意图干预 ① ②

刻画甲虫形象 ③

后现代化拼贴

2分)

9.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是对卡夫卡意志的“背叛”?请参考插图,加 具体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

10—13题。(15分) 浦歌

①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它一定感到了某种荒唐,为 了使自己挤进微微裂开的缝隙里,它不得不将自己的根变形,不得不将自己的根与石头合为一体,不得不 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 一个路人看到石头上的树,可能会惊叹:这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植物。但他忽略了植物根部的感受。作为根 部,它也许体会到的更多是绝望和荒诞,是存在的忐忑和不安,根部的变形意味着与石头每时每刻的僵持, 意味着走投无路时的惶惑,以及偶尔得逞时的悲喜交杂,而那些变形的根,在植物自己眼里看来是可笑的。 每一寸都是可笑的,是绝望逼出来的,饱含着狼狈和荒诞。对于这株艰难生长的植物来说,畸形的根部才 代表了它真实的存在。

②大约八九岁左右,我跟着奶奶第一次走进沟壑,见识了柿子沟,在那里,我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恐惧。我 之所以陪着奶奶去,是因为奶奶从未一个人去过柿子沟,她要找一个人陪她。我有些激动和忐忑地跟着奶 奶,奶奶说那里有柿子,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以前我只是见到用平车拉 回来的一堆堆柿子,个别柿子还带着一点枝叶,有些柿子软了半个,已经被挤破,发出香甜的味道。感谢 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我期望见到这些果子的源头。我跟着奶奶走了很远,终 于见到柿子沟的栅栏门,那里有一种静默和孤僻的氛围,有一种故意排斥人类的气氛,丘陵和树木对于我 们的到来有些过于漠然,我隐隐有些窃喜。但在冷漠空阔的沟壑里,我居然也感觉自己有些

害羞。重要的

是,奶奶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 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她的这些表现更加令我惶恐。终于,奶奶安静下来,我也稍 稍放心了。我爬上柿子树,柿子树的每次抖动,都发出唯有这棵树才发出的沙沙声,其他树都安静沉稳。 沟壑很深,一排排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沟壑底部,一座高大的丘陵从那里威严地壁立出来,有 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下面深绿色的树木还微微萦绕着薄雾。我越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柿子树发出沙沙声, 越是感到孤单和恐惧。一种异于往常的野苍蝇发出巨大的嗡嘤声,树皮上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有一 刻,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坐在石头上的奶奶,希望从奶奶那里得到勇气和信心。天色 渐渐暗下来,一声一声悠长奇怪的呜呼声从沟壑深处传出来,奶奶站起来,突然朝我 “赶紧回吧,真吓人。”

③我赶紧从树上跳下,跳下的瞬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软了,我紧紧跟随着奶奶,奶奶走不快,她的脚步总

发出特别的嚓嚓声。这时,呜呼声突然更清晰地传出来,声音几乎可以触到我的脖子,我不敢回头。奶奶 说,这是猫头鹰在叫。她急于离开这里,我比她更急于离开这里。

④最后一次走进沟壑的时候,我和弟弟拿着相机。那是个春节,我已经彻底离开村庄,我们走在柿子沟里 泛白的土路上,就像走在空荡荡的破旧舞台上,这里有着冬天特有的冷清,视线空阔,泛白,就像放陈的 黑白照片,有些略略发黄。树木光秃秃的,已经变了模样,就像被人用画笔改写过一样,甚至你会以为这 些树都挪移了位置。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拒斥我们的到来,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拿着相机,这似乎也 显得有些轻佻,为此,沟壑似乎努力掩饰那种我们曾经感觉熟悉的事物。我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感觉到 这里与我们息息相通,慢慢地,我发现这回忆就像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它在风中舒展着枝叶。 ⑤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 闲适、感叹,就像一种回忆,或者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 ⑥对于变形的根部来说,这是一种抚慰。

⑦我想起了沟壑窑洞里常常见到的蝎子,它们像花纹一样静静停在窑洞一角,就像远古的图案一样一动不 动,它们以格外的冷静观望着我们这些闯入者的生活。我也想起了四轮拖拉机暴烈的声响怎样震动了沟壑 里的柿子树叶,它们怎样簌簌发抖;想起沟壑沙坑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它们怎样让我贫困中的父亲产 生梦想。当我在沟壑中阅读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时,沟壑有了一种奇妙的

回应,就像在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做弥撒一样。柿子树和各种植物始终漠然观望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远古黄 土层给人一种古怪的暗示。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 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

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

害羞地一笑,说:

⑧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 那畸形而怪异的根。

10.赏析第②段两个画线句对柿子沟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11.辨析第②段中两次出现“害羞”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12.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 分) 13.文末作者为何会感慨自己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 究。(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是“

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16题。(8分)旅

寓洛南村舍郑谷(唐)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春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

”一词。(1分) )。(3分)

B.

C.颈 D.诗人 16.全诗

,其“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请对此加以探 (4分) (4分)

A.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健的身姿。 颔联“妨”“见”二字,体现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联“窥”“认”二字,化静为动,使得原本平淡的画面增添了灵动之趣。 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 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加以分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17—23题。(18分)

①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至年二十九,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 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河郡东武城县人。二十九岁时,结交公孙方等人,在郑玄处读书。不到一年,徐州黄巾贼 周旋于青州、徐州、茺州、豫州等地的郊野,东下寿春,南至长江、太湖。自从离家之后, 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②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 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 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③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

“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 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 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④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 ②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 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及琰友人公孙方早卒,琰抚育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笃义,类皆如 此。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有删改)

②晋宣王:指司马懿。

注释:①蒸庶:百姓

崔琰字季珪,清 攻破北海,于是 四年才回到故乡,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2)昨案户籍()18.对“次于延津” 一句中“次”字释义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住宿B.驻扎C.停 泊 D.按序19.对“而琰每秉此论”一句中“秉”字释义选择正确 的一项是()(1分)A. 保持 B.支持C.坚持D.选择20.下列加点 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去家四年乃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7 年上海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填空。(5分)(每空1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 ,_ 。”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 ·潼关怀古》) (3)杜甫《登楼》中从时间、空间两处着笔,意境阔大悠远的二句是“ 2.按序评点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②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③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④兴亡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A.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B. ④②①③ D. ④①③② )。(2分) 3.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3分)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