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摘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教师得法而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培养学生 数学 独立思考
当代教育提倡互动交流,但是缺少独立思考的交流是没有意义的。思考性强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具备上述独立思考的习惯呢?一、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独立思考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那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亲密的朋友。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提供较好的环境。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我想,首先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可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同学之间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其二,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
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讨论。如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学习了不退位减法时,我故意在习题的最后一题设置障碍出现了一道退位减法,这时部分同学被难住了,他们处在既想解决,又难解决的状态中,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下节课你们最想学什么呢?这时他们就会被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所作用,说:“退位减法!”其实这正是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可这样的引入,远比老师说明天我们要学退位减法,要求达到??要求的效果好得多。同样,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的语气、神态也要和蔼可亲。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
个“大朋友”,从而相应地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
二、提供“开放型”的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养成思考习惯。那怎样提供“开放性”的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一)要给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如教学100 以内加法这一课中,我提供了以下材料:商店里有各种玩具,小熊猫每件25 元,小汽车每个42 元,飞机每个38 元,小白兔每个17 元,如果让你去买,你打算买什么玩具,应拿多少钱?列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 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百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列竖式探索计算方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二)要给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如教学第四册“比多( 少) 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义务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 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 棵。苹果树和梨树共几棵?”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地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 棵,梨树有1100 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识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动学生去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参与思考,获得新知的成功喜悦。
三、增强数学材料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予思考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参予,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由于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学生特征,使教学内容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
(一)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促使其主动地去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再例如在教学案例( 二) 中,我也以动手操作引入,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以生活化材料作为数学素材,提高学生思考热情如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谈一谈有余数除法的作用,这样学生思考的热情一下子提高了,哪怕是平时最不爱动脑筋的,他也会回忆出一两件有余数除法的事例来,我想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已最大限度地投入独立思考中了。
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教师得法而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