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杨浦补习班,杨浦新王牌2015高三语文资料-文散散文-真题梳理(13) - 图文
新王牌小班辅导教学设计教案
杨浦新王牌
语文辅导讲义
高三教案 课 题 授课日期及时段 文言散文阅读 1.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文散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内容摘要 2.掌握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梳理 今日主题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专题。 内容:围绕某种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对某个事物进行说明;文体多以说明或议论,通常有“记”、“序”、“说”等。 第二篇文言文 : 概括句、段的内容 1.通常以“作者写......的用意”、“作者写了......的那些特征”等形式的问题出现 2.找到题目中问题的范围,然后对这段文字进行概括,发现一些关键词语
1
“......”的作用/表达效果? 掌握几种表现手法的专用术语,语言特色的专用术语 对于文章的赏析 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 句子的翻译 与第一篇文言文所不同的是,第二篇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时以选择的形式呈现,以“对某个句子理解正确或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的问题形式出现,下面是四个选项,通常要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所写的事物的第二篇文言文有时候是说明性质的,这个时候按照现代说明文的考察方式考,也会考到说明对象的特点,通常是在原文中能找到答案的
提炼作者的观点————当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时,和现代议论文一样也会考察作者的观点,同理也是可以从文中找到作者的论点. 三、考纲考点
2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阅读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6、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不难看出,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这里我们强调在强化对表达技巧熟练区分掌握的同时,还要继续注重文章的整体阅读方法的巩固练习。 (一)树立一个观念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二)区分两种文体 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三)关注三个方面 1.主旨 文言议论散文抓论点,有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论点在结尾,如《过秦论》结尾才表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弄清论点是关键,也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2.结构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主要措施。 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如《师说》抓住各段要点全篇就一目了然了,第一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事实;第
3
三段“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师生的关系。韩愈层层推进,阐明了从师的必要。
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体会文意了。
3.表达方式
(1)文言议论散文主要关注议论方式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来比喻论证观点。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来比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辩的力度。《劝学》贯穿全文的形象的比喻使对学习道理的阐述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论证的效果。如《过秦论》运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先强后弱、先胜后衰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现出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以警戒当时的统治者。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最常见的论证方式。如《六国论》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赵、齐、燕三国势力随之被削弱而被灭亡的结局,雄辩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2)文言抒情散文主要理解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 借生活细节来抒情,即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中。《项脊轩志》“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四、典型例题 2013上海高考真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
①
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②③
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