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24分)
1.(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孤常读书, 。(《孙权劝学》)
(2)王维在《竹里馆》中,赋予“明月”以人格,把“明月”视作知己好友,表现诗人新奇独特想象力的两句是: , 。
(3)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己亥杂诗》(其五)一诗中,诗人借“落花”表现一种甘愿牺牲自我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 (5)默写完整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qí dǎo 的钟声也响了。 (2)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 huò bù dān xíng 。
(3)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kuì zuò 。
(4)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 nài rén xún wèi 。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校将5月定为“孝亲敬老月”并推出一系列活动。 (1)如果你来策划,除了以下两项活动项目,请你再设计两项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项目二:走进敬老院送温暖; 活动项目三: ; 活动项目四:
你班举行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的结束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捧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A , ;B , 。
第1页(共10页)
C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轰轰烈烈地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就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感到
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D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2)仿照结束语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A、B两处各续写一个句子。 (3)C、D画横线两句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二、(46分) 4.(10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苔痕上阶绿 .③孔子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环境、人物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篇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句运用了环境描写手法,烘托了陋室的不陋。
C.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富有音韵美。
D.结句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相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5.(9分)
奕喻
第2页(共10页)
钱大昕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速①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②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子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③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节选自《潜研堂集》)
【注释】①不速:不及。②赧:因羞愧而脸红,惭愧。③訾[zǐ]:非议,诋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客请与予对局/同予者何人 ..B.辄欲易置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甫下数子/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予思益苦/香远益清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 固 不 能 无 失 然 试 易 地 以处 平 心 而 度 之 吾 果 无 一 失 乎?
(3)作者在第②段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如何辩证客观地看待“错误”?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10分)
一棵小草的初心
﹣﹣﹣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
韩霁 结缘
①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属菊科,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②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屠呦呦对中医
第3页(共10页)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④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⑤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
⑥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已的精力、智慧全部“提炼”出来,奉献给了医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⑦上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土法”﹣﹣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实验室的楼道里,摆放着盛满乙醚的7口大缸。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醚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对人体有害。由于缺乏通风设备,缺少必要防护,接触了大量有机溶剂后,很多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健康受到了损害,屠呦呦患上了病毒性肝炎。。
⑧制剂研制出来之后,为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她和团队成员带头服用提取物,以试药效。她不仅自己喝,还给自己的丈夫喝。这在今天也许不能完全被理解,但当时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科学研究就要有奉献,奉献就会有风险、有牺牲。
⑨为了能够全心研究青蒿素,她当年把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送回宁波老家交给老人抚养,一个送到幼儿园全托。当孩子们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妈妈时,屠呦呦心里不可抑制地难过。但是,面对肆虐的病魔和一批批倒下的患者,一种更强烈的召唤,让母亲的责任只能让位于科学家的使命。
⑩“191”,屠呦呦团队给青蒿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这样命名,这是190次实验失败和1次成功的相加所得。190和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只要其中有一次动摇,都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而屠呦呦却把这190次失败当作是找到科研“正确打开方式”的
第4页(共10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