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唐碑
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嵩阳书院大门前西10余米处。全碑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层雕石组成。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五日立,通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雄伟壮观,为嵩山地区石碑之冠,反映了盛唐时期艺术达练程度。
额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12个篆字。碑文25行,行53字;主要记述唐玄宗李隆基为寻求长生不老命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廻篆额,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字态端正,一丝不苟,堪称唐隶上乘作品,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历代鉴赏家评此碑:“书法道雅、姿态横生、法遒理整、无一懈笔,在历代碑文中鲜见”。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唐时多以楷法作隶书。然而,欣赏徐浩《嵩阳观记》碑刻,他隶法多以篆入,取法汉碑。劲健而不失飘逸。“清景日昣《说嵩》评此碑“笔法遒雅,姿态横生”、“世状其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徐书刻石存世极少,独嵩阳书院大唐碑字迹保存完好,为世人珍贵。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官至彭王傅、会稽郡公、太子少师。徐浩自幼精通翰墨,其祖师道,其父峤之,均是书家,浩深得家传,又书宗二王,尤醉心于王献之。赵明诚评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之为名山洗垢,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以自难废耳。”
在该碑的碑阴和两侧,刻满了金至民国游人题名和唾骂李林甫的诗文。
此碑还以雕刻精美而称著。该碑石质细腻,虽历经1000多年的阳光暴晒,风雨侵袭,至今仍碑面光滑,乌黑油亮,被誉为大唐碑“三绝”。长方形碑座的四面刻有10龛,龛中一武士,各作一手持剑,一手擒蛇、鱼、蟾等形象,凶悍勇猛,气势逼人。碑顶由4块巨石分三层雕凿、叠砌而成,两侧为麒麟;中层为两石并砌承托龙珠的云盘,盘上遍刻勾连缭绕的云朵;最上层为顶脊,脊上雕二龙戏珠,此装饰既调和了碑首单调的气氛,又平衡了碑顶重心,使整个碑身牢固而稳健。
那么,如此重达十数吨的碑首,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无起重设备的情况下 ,是如何
吊装上9米多高的碑身去的呢?为此,在登封民间还流传有一则凄婉美丽的故事呢! 相传,唐天宝二年,玄宗染疴,久治不愈,闻嵩阳观老道孙氏太冲炼有仙丹,可医百病,遂遣大臣求之。果然,仙丹十分灵验,龙体复安。龙颜大悦。为嘉其功,明皇令大臣监工观前立碑铭志。工匠问:“碑何高何厚何貌?”监工大臣答曰:“愈高愈好,首要戴帽,限工百日,知县监办,逾期者斩!”
怎奈,碑首巨重,无法立于碑身三丈之顶,三任县令、六茬领工悉遭斩首。
一日,正当众工匠一筹莫展、愁眉苦脸、束手无策之时,一老者飘逸而至,左右端详,捋着胡子,笑而不语。一工匠以其来而不善叱曰:“速去!免与我等连带受砍头之灾!”谁料那老者笑而答曰:“吾乃半截入土之人,砍头有何惧哉!有日土围脖子,休矣!言毕即去。
这“土围脖子”四字,立使众工匠茅塞顿开;不几日黄土围及碑身,碑帽上头,毕其功于一役。这才成就了大唐碑今天的雄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